五行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這一用語最早出現于《尚書》的《甘誓》篇中,在《甘誓》中記載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此處的五行雖然未作解釋,但是已經成為交戰雙方眼中的神圣之字,它們都承認其不可威侮的地位。可見在很早的時期,五行便被用于我們古人的生活和生產之中,在其后的發展中它也多被用于哲學、中醫以及占卜等方面。
五行具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古人認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五種主要元素構成的,這五種元素不斷地盛衰變化,便使得大自然產生出各種運動變化。它不但會影響到人的生命,同時也會使得宇宙萬物間得以循環不息。五行說強調整體的觀念,它通過對五行觀念的擴充,進而對事物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以及事物的各種運動形式進行合理的解釋。如果說陰陽是我國古代關于事物矛盾運動規律的一種學說,那么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樸素的系統論。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解釋物質構成的學說,它和西方的水、火、土、氣四元素學說相似。《尚書·洪范》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閂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檣作甘。
五行學說的來源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的五材說。《國語·鄭語》記載有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左傳》也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在《尚書·洪范》中則明確地提出了五行的概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樣便將事物的五行厲性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可以借以利用到其他方面,來指導生產和生活。在戰國晚期,則出現了五行之間相生相克的思想,而且將生、克的次序固定了下來,由此便形成了五行之間相互聯系的解釋模式,這種五行解釋模式對于后人發現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把捤事物的整體規律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什么是五行,五行學說來源是什么的介紹,更多關于五行學說的內容請繼續關注“紫微府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6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