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自古古來稀”,古稀之年就是大家常說的七十歲。但是它是指這一個年齡段,并不單指七十歲這一年。以前的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特別少,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當今時代,人類的平均壽命都已經達到了七十多歲。有的人認為古稀之年的說法已經不太適合,其實這只是片面的理解。古稀之年形容的是一個人的成長歷程,到了70歲以后,人的身體素質和機能極速下降,心態方面也越來越保守。他們對死亡的畏懼增加,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健康。他們渴望每天都能和自己的親人待在一起,享受來自親人的關懷。所以說對待古稀之年的老人,要更加注重他們精神方面的關懷,不能一味地顧著工作。古稀之年的人對待事物的觀點已經固定,很難去改變,會讓人覺得很固執。他們往往用自己的經驗去教導子女,有時候不太注重人情,會讓子女覺得很沒面子。
在我國400多位皇帝中,活過古稀之年的才有寥寥9人。皇帝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質量非常高,在健康方面則有最好的御醫。皇帝中才有這麼幾個人活過古稀之年,可以看出來古代能夠活過古稀之人是多麼少了。孔子活到了73歲,他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以看出來七十歲的人,已經適應了整個社會,他們往往做事情時比較從容,不用刻意去守規矩,也能夠合乎規矩。人的年齡越小,自己需要學習的就越多,往往也就被世俗所困越深。唐伯虎也曾寫過《七十詞》來表達人生的感慨,以及古稀之年的體會。
隨著時代的推移,古稀之年的人越來越多,這不僅源于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還有人們對生命的越來越重視。以前的社會非常不穩定,人們的生命安全很難得到保證,所以古稀之年的人才會少。現代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已經大大提升,治安越來越好,很大程度上防止天災人禍的發生,再加上整個世界和平發展的趨勢,所以才會有當今人類普遍壽命能過古稀之年的現狀。從文化方面來看,一個人活得越久,所積累的知識就越多,產出的作品則越多。孔子和老子有那麼大成就,某些方面也是和他們能活到古稀之年分不開的,也正是到了古稀之年,他們才能看透人生,講出那麼多哲理。再后來,隨著活到古稀之年的文人越來越多,我國的文化也就越來越豐富多彩,尤其是在禮儀和文學作品方面。
古稀之年的人,他們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的交際,做到游刃有余。他們對于物質往往沒有太多追求,反而精神需求方面更加強烈。如果家里有古稀之年的老人,子女一定要多陪伴他們,不要讓他們感到空虛。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232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