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霜降節是霜降節氣嗎?
壯族的霜降節并不是指二十四節氣——霜降節氣霜降節是有地方特色的節慶文化。該節慶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縣的壯族德靖土語地區,其節日影響范圍包括越南、云南、廣西南寧、崇左等地區。這些地區每年都很重視這個獨具特設的節日,對這個節日的熱情不亞于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壯族霜降節是指每年農歷九月,既壯語里稱的“旦那”(晚稻收割結束)之后的霜降期間,舉辦時間定在每年陽歷的10月23日前后“霜降”期間。節慶持續三天,分為“初降”(或稱頭降)“正降”與“收降”(或稱尾降)。勞作了一年的壯族鄉民們,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親朋好友。人們也趁農閑的機會交朋結友、走親串戚、對歌看戲,同時在節慶期間賣農產品、購買生產生活用具,為第二年的春耕做準備。人們傳說:“霜降節購買的東西耐用,吉祥。”舊時人們會省下一年的錢,到霜降節時才買新東西,圖個吉利。小孩子特別盼望過霜降節,因為到了霜降節就有新衣服穿了。沿襲下來的俗信觀念,使得人們特別樂意在霜降節期間購買生產用具、生活器具等。
霜降節氣簡介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每年公歷10月23—24日交節。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節氣特點是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由于“霜”是天冷、晝夜溫差變化大的表現,故以“霜降”命名這個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的節令。霜降時節,萬物畢成,畢入于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俗話講“霜降殺百草”,霜降過后,植物漸漸失去生機,大地一片蕭索。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氣溫驟降、晝夜溫差大。霜降節氣后,深秋景象明顯,冷空氣南下越來越頻繁。“霜降”節氣反映的是晝夜溫差變化較大、秋燥明顯、天氣漸漸變冷的氣候特征,并不是表示進入這個節氣就會“降霜”。
霜降節氣主要有賞菊、吃柿子、登高遠眺、進補等風俗。霜降時節是秋冬氣候的轉折點,也是陽氣由收到藏的過渡,養生關鍵應注意做好“外御寒、內清熱”。民間有“冬補不如補霜降”的講法,秋令屬金,脾胃為后天之本,此時宜平補,尤其應健脾養胃,以養后天。霜降節是怎麼來的?
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一說抗安南)。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侵略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廟婭莫),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
關于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 最后她解甲回鄉,直到逝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
另一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御入侵之敵,于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
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祀完后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文章來自♂解夢佬算命網♂,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8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