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測算預測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

解夢佬

  八字測算預測與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既然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那麼也就是說古人大部分的思想,如諸子百家的學說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上各自衍伸豐富完善自己的體系。由于諸子的學術意圖不一樣,天人合一的解釋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于人類后天受到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腫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在佛家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欲望都不是真實的。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那真正達到覺悟后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像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饑來吃草。”而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逬德規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打碎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山來,重新復歸于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可是這境界在墨家看來簡直是不負責任的。竭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孟子•盡心上》日:“短褐之衣,藜蜜之葵,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意思是說:墨者以裘褐為衣,以踐踽(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淸苦。但是,墨者們的思想格局卻是無比偉大的。《呂氏春秋•去私》中說墨者可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說他們不做官,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哪里有戰爭他們就去阻止,至死也不后轉腳跟后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可以說,墨家是諸子百家中最具俠義精神的學派。統觀墨家思想對天人合一的理解為: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但一切的著眼點都應該放在現實唯物的“人”“仁”上面。兼愛非攻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兼愛就是互相關心,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愛陌生人,以佛家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大無畏精神,以髙于儒家“仁者愛人”的博愛信念,為了天下安寧,萬民福祉,在高居廟堂尋歡作樂的懦士,嚴刑峻法役使天下的君王胥吏,飄然物外游戲人間的道士身后,墨者們冒著諸侯國的通緝和大軍的兵鋒,勞作、奔走在華夏大地之上0他們認為人都是平等的,沒有階級之分,這麼超前的思想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統治者是不會接受的,這也造成了墨學的衰落,儒學的興盛。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戰爭,愛好和平。和諧,這是中國目前正在走的路,可以說墨子學說到現在才真正地興起,人人互相關心,愛好和平,墨子如果在九泉之下有知,也該感到欣慰。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來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它指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天人合一價值成就系統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事物的矛盾變化以及反映進程與指向的觀察工具、思維模式。天與人各代表了萬物矛盾間的兩個方面,即內與外、大與小、靜與動、進與退、動力與阻力、被動與主動、思想與物質等對立統一要素。如無人,一切矛盾運動均無法覺察:如無天,一切矛盾運動均失去產生的載體;唯有人可以運用萬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給人運用矛盾的資源!總之,以天與人作為宇宙萬物矛盾運動的代表,才能最透徹地表現天地變遷的原貌和功用。而欲窮究天地乾坤最好研易,乾卦純陽,陽主顯,故乾為宇宙運動諸現象之代表:坤卦純陰,陰主隱,故坤為把握宇宙運動諸方法之代表。宇宙是象和數的有機組成體,象為陰、數為陽,陰陽合而萬物生,有生就有死,死為另一種生,生死之數永遠平衡,故象無數不定,數無象不成,故易為宇宙的象數模型。用數求卦為占,用工具求卦為卜,數極則變,轉變之始謂之“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抓住數極轉變之機進行求占,就會非常簡單和靈驗,故日“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與“變通”有別,后者是變則通,而前者是先通后變,即通曉易理之后,自然就會隨機應變,用易占卜的奧妙全在于此,用易指導成就偉大事業的玄機也在于此。故而,悟透陰陽之道的人,不用占卜卻能料事如神,原因也在于此。

  窮通易數則悟道,悟道之后則求解脫。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天地視人如蜉蝣,大道視天地亦如泡影。



☆本文來自解夢佬算命網,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7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