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經的三原則

解夢佬

易經的三原則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

 

 

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里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

 

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后,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

 

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系,空間的關系,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盡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復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后,就非常簡單了。(<>起名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關于易經

 

《易經》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及周代的《周易》,這三部經卦書統稱為易經。其中《連山》、《歸藏》已失傳,傳世的只有《周易》一本。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于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易經》,分為三部,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并稱為三易。東漢學者桓譚在《新論正經》中說:“《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簡本)。《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連山》與《歸藏》魏晉之后下落不明或被佛道吸收作經或亡佚,成為中華文化領域里的千古之謎。

 

關于“三易”之說。《周禮》“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六十有四”。就是說,在周朝《連山易》、《歸藏易》、《周易》這三個易由卜官掌控,對國家大事、軍事戰爭、祭祀活動進行預測。

 

誤區

很多人誤以為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經。其實是錯誤的,簡單的說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就是從屬關系上的不同,易經包含了周易,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于:

 

《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后,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這本書,都淵源于《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其實易經有三易之說。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

 

周易

《周易》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于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干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

《周易》主要有8卦:乾卦、坤卦、震卦、艮卦、離卦、坎卦、兌卦、巽卦。

 

連山

據《周禮》記載,《連山》相傳為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成書于夏朝。《連山》和《周易》、《歸藏》并稱為占卜的三易之法。 連山是三易之一,以“艮卦”為首。《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鄭玄于《周禮注》稱:“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連山,歸藏非易也。

 

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傳連山至漢初時已失佚,桓譚《新論》云:“山(連山)藏于蘭臺”。北宋邵雍認為:“連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變卦三二五0一二,以數斷不以辭斷。其吉兇一定不可易”。又一說《連山》即《數術略》之《夏龜》。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收有《連山》一卷。

 

歸藏

《歸藏》,傳統認為是商代的《易經》,魏晉以后已經失傳。《商易》以坤為首卦,故名為歸藏。《歸藏》是三易之一,《周禮·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說《連山》、《歸藏》、《周易》是三種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個經卦重疊出的64個別卦組成的。相傳黃帝作《歸藏易》,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鉉翁稱:“歸藏之書作于黃帝。而六十甲子與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歸藏易也。”。

 

一說《歸藏》在漢朝已佚,因為《漢書·藝文志》中沒有著錄,《隋書·經籍志》亦曰:“《歸藏》漢初已亡,晉《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圣人之旨。”明朝楊慎以為漢代時《歸藏》未失,“《連山》藏于蘭臺,《歸藏》藏于太卜,見桓譚《新論正經》,則后漢時《連山》《歸藏》猶存,未可以《藝文志》不列其目而疑之。”清人朱彝尊云:“《歸藏》隋時尚存,至宋猶有《初經》、《齊母》、《本蓍》三篇,其見于傳注所引者。”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歸藏》,稱為王家臺秦簡歸藏,重啟研究《歸藏》的熱潮。有人認為“秦簡《易占》不僅是《歸藏》,更準確一點,應當是《歸藏》易中的《鄭母經》”

 

為什麼用易經預測是非常準確的?

  

因為易經預測是科學的,充滿了迄今為止的人類大智慧。易經術數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支派。術,指方式方法;數,指理數氣數。

  

1、之所以說用易經預測是科學的,上面說過八卦本身代表一段時間狀態,六十四卦當然也是如此。這一時間狀態既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說易經任何一卦對事物的判斷都蘊含了對這個事物未來狀態的測定。

  

2、八卦的最底一條線就是這樣一個未來狀態的表述,同時也蘊含對這個事物過去狀態的測定,八卦最上一條線就是過去狀態的表達。所以一卦的意義既蘊含對過去的推算和對未來的推斷。因此懂得易經的人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科學性既在于此。

  

3、有人說一個卦相是現在得出來的,既是蘊含過去現在未來也是很短暫的,幾乎和現在的狀態是不分離的,怎麼知道過去未來那麼長時間呢?八卦的三條線分別代表三個時間概念,可每個時間概念的單位時間是沒有規定的。用易經的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根據表達的需要確定一個時間單位,可以一條線代表一小時,也可以代表一年。

  

舉例:艮卦,代表山,最上面一條線代表久遠年代以前地殼變動,中間一條線代表巖漿凝固成山體,后面一條線代表過去一定年代山體仍然凝固不動,所以只有長時間保持以上這個狀態的才能被稱作山。正好把山的物理狀態和時間狀態表達清楚。用艮卦既山作卦去測算當然可以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了,可是我們在取卦的時候幾乎用不了一秒鐘,而我們得出了幾千年的結論。

  

4、八卦取象都很大很固定,所以在時間上都很有保障。三條線得八卦表達得事物是這樣,六條線的卦也是這樣,只是它又兩個三條線的卦組成表達了事物互相遭遇變動的思想。

 

 



http://www.dishen.com文章,轉載請聯系!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7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