魘馬痹,2009年被收入“陽泉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注冊名為“平定城柏井古廟會暨上會迎駕與魘馬痹”。 “魘馬痹”這三個字在當地民間有多種讀寫法,如:魘馬畀、押馬痹、厴馬痹、跑馬弁等等。
所謂馬痹,在商周時稱為巫峴,在秦漢時稱為方相氏,《平定州志》中稱為峴,而在平定民間則稱之為“馬痹”。
據考:魘馬痹屬儺文化,源于中國古代雩祭。
雩(yú),是祭天祈雨的典禮,是古人駕馭自然的一種良好愿望。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了這一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宗教儀式和風俗禮制。秦漢以后,原始的巫術文化被禮樂文化所取代,但雩祭仍以國家制定的禮儀制度延續至后。
“儺的普通意義,是指人們在特定季節驅逐疫鬼的祭儀。人們埋頭勞作了一年,到年尾歲初,要抬起頭來與神對對話了。要扭動一下身子,自己樂一樂,也讓神樂一樂了。要把討厭的鬼疫,狠狠地趕一趕……”(余秋雨的《貴池儺》)
儺文化興興衰衰,曲曲折折一路走過來,一走就是幾千年。由于這種獨特的文化一直植根于我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山野鄉村,便派生出了多姿多彩的表現形式。
平定儺最為重要的“道具”不是面具,而是大刀和麻鞭。當魘馬痹結束后,這些“道具”就會供在廟中,任何人是不能輕易而動的。馬痹是通鬼神者,是鬼神的代言人,在儀式中代表鬼神向村人傳達旨意,謂之鬼神附身。
在舊時鄉民心目中,魘馬痹事關村莊的興旺衰落、吉兇禍福,不舉辦魘馬痹的村莊就會不太平,農業收獲就會受到影響,于是魘馬痹就成為了鄉民的一種精神寄托。當今魘馬痹不但在平定地區廣為傳演,周邊鄉村演得也是紅紅火火,尤以一年一度的 正月十五鬧紅火為盛,各村也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
魘馬痹作為古州平定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經過精心組織編排第一次走進大眾視線,受到廣泛關注,其也由舊時祈天求雨的活動演變成為一種嶄新的群體文藝形式,形式上為娛神,實際上是娛世、喻人。于是,也就有了鄉語“一夜跑馬痹,終年無病痛”之說。
不管怎麼說,濃厚的鄉土表演重現了先民期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純樸愿望,使人們得以忘掉了生活中的疲倦。作為曾經存在于歷史記憶中的這一獨特的儺文化——魘馬痹,必將使古州平定的“文獻名邦”內涵更加充實、豐富。
文章來自解夢佬②算命網,轉載請聯系本站網管!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75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