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中國古代陰陽矛盾學說與《周易》

解夢佬

陰陽觀念是中國歷史哲學中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極富特色且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的矛盾學說更具理論的價值和思維上的啟示。而陰陽矛盾學說的形成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周易理念、周易思維的發展相聯系的,所以從易學史的角度來考察陰陽矛盾學說的演進過程,進而揭示其特征、評析其價值,就顯得十分必要。

一、《易傳》:陰陽矛盾學說之源

漢語中的矛盾一詞,出于韓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韓非以不相容者不兩立的兩極對立思維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詞看成為非辯證法甚至反辯證法的概念。倒是莊子,在以相對主義批評獨斷說、片面性的同時,表述了與韓非不同的陰陽相照、相蓋、相治,兩者彼此相因、 交通而成和(《莊子.則陽》)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講了陰陽相待、對立的一面,又講了兩者間的轉化和溶合,從樸素辯證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內在含意。

不過,莊子揭示<易>以道陰陽,倒是承認了他的陰陽矛盾觀念源自<易>。但從莊子所處的時代和思想發生的順序來看,此<易>當指《易經》,是莊子用陰陽觀念詮解<易經>爻象、卦象的思想主旨所得出的結論。表達的是雛型性的矛盾觀念。

到了戰國末期撰成的《易傳》,則融合了老莊道家和早期儒家對《易經》意蘊的闡發和詮釋,確立起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命題,從天道和人性二方面展開陰陽觀念,又引伸出一系列具有樸素辯證法色彩的概念、范疇,其中就包含了對陰陽之間矛盾關系的論述,代表了古代中國的陰陽矛盾學說的初立。恰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認為,《易傳》構成了后來陰陽矛盾學說演進的一個源頭。

氣分陰陽、氣化陰陽,是中國古代陰陽元氣論的重要思想。《易傳》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就包融了這兩項內容,為陰陽矛盾學說奠定了樸素唯物論的基礎。氣分。總要展開為一個過程,氣化則形成陰陽二氣的物質性運動。《易傳》對這樣一種運動過程作了考察和分析;提出諸如生生之謂易、陰陽交通、化生、革故鼎新等思想命題,構建起陰陽矛盾學說的基本框架。

(1)生生之謂易

在莊子那里,氣分和氣化觀念是同陰陽交通成和而物生相聯系的。同樣,荀子講天地之變,陰陽之化,也意味著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禮論》)。認為氣分陰陽、氣化陰陽都伴隨著自然萬物的必然天生和進化。這就是說,陰陽氣化應該是一種生命運動、生殖過程。對此,《易傳》作者說了很多話展開論述。例如天地交而萬物通(《泰卦.彖傳》),天地革而四時成(《革卦、彖傳》), 天地相遇品物成章(《*卦.彖傳》),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豐卦.彖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卦.彖傳》)。并從中概括出生生之謂易的命題。生生之謂易,近代人有不少稱之為《易傳》一書之宗旨。原話出于《易傳.系辭上》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句。把生生 與日新對應來說,是表明陰陽氣化的生命過程貫串著推陳出新、德性隆盛、日日更新的實質內容。

(2)陰陽氣化與變通、化生

在現代漢語中。變與 化經常聯用,很少有人想到兩者間的區別。但在古代中國,兩者的區別卻頗為明顯,而且恰是通過這種區別,分別考察了生生過程的不同階段和具體形態,極大地豐富了對陰陽氣化過程中矛盾運動問題的思考。

總體上講,《易傳》對變與化的區別。說得更為清楚些。它從生生之謂易命題出發,視變 是變通,即由變達到 通。《易傳。系辭下》說:易,窮則變,變則通。又說:變通者,趣時者也。《易傳.系辭上》也說:泛博配天地,變通配四時。窮,就是不通,陰陽二氣沒有辦法交接,泛起了背離傾向,造成了運動過程中的塞和否。但物極必反,窮不會持久,窮則轉變為通。這個轉變就是陰陽二氣重新相交接,一產生不窮,使陰陽二者原來所處的地位發生了轉換,屬性發生了變更。《易傳》把這種陰陽之變稱為剝,而剝,剝也,柔變剛也(《易.剝.彖傳》),陰柔之性朝陽剛之性發生轉移。所以,《易傳》的變,更多的是聯系運動、闔辟等事物屬性的改變而言。所說的以動者尚其變,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所說的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系辭傳上》)。都是說明由于陰陽易位、陰陽更性而導致事物的明顯變動,即質變情況的發生。

化,《易傳》多指化醇化生。《系辭傳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如天地間萬物的產生,人類嬰兒的育生,其生其成。都是陰陽運行的同一過程。其間,沒有涉及陰陽換位、陰陽更性的問題。誠如《管子.七法》所說;漸也;順也,摩也,……。謂之化化相對于變,類似于事物發展處于量變狀態。

不僅如此,《易傳》還明確指出變與化之間的關系,又把兩者放在同一發展過程中加以考察。《易傳》說: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涌。又說: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易傳.系辭上》) 裁,節也,裁制之意。化雖是漸進過程,但也有其量的劃定,漸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裁制而轉為變。所以, 化存乎通,變則是化的結果,用樸素的語言表達失事物質變與量變間的關系。這是十分可貴的辯證思想,是中國人陰陽思維聰明的突出表現。

(3)陰陽之道和革故鼎新

陰陽思維中的生生、變通、化生等觀念,實質上都是作為天、地、人三材變化之道,即宇宙發展的普遍法則而提出的,旨在揭示宇宙自然與社會人事都是一個生生不息、日新更故的發展過程,內蘊有進化觀念和革新意識。(易傳》從陰陽之道講楊武革命,可說是個典型。

《周易》專列一個《革》卦。據《象傳》的解釋:革,火水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日革。《雜卦傳》也說到:革,去故也。以為《革》卦的卦義為革新,是對陳腐故舊東西的去除。至于何謂革新?《彖傳》是應用陰陽對待思維原則,以為水火互為熄滅,二女同居相爭不下,都預示著矛盾雙方尖銳對立,難有調和余地,就必須實行變革。由此可見,《易》革卦講革新、去故,是依據陰陽氣化過程的物極必反之理引伸出來的。須要指出的是,《易傳》對變革持有一種謹慎的態度;主張革而信之、革而當,可革可不革干脆不革;非到可革之時方可實行變革,這樣才能取信于人。在《易傳》看來,革而信、革而當,既是天地自然,也是社會人事變化過程的普遍法則。它稱:天地革而四時成,指出天地間寒往暑來,春夏秋冬四時交途,自然萬物生生不息、新陳代謝,都是一種必然,肯定了革新、去故具有普遍性。又依據《革》卦六二爻辭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夸大了非革不可,乃能革之。而湯武順應這個普遍法則,效而法之,故有商代夏、周代商的朝代更迭和社會進步。正由于此,《易傳》作者熱情稱頌和贊嘆湯武革命是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易傳》中的湯武革命思想,還被賦予革故鼎新的涵義,轉化為一種普遍的思維方式。《易.序卦傳》說:并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者,古代傳國之禮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系,鼎又引伸為王朝權力的象征。《革》卦之義是講變革的必然性,《革》卦之后又接《鼎》卦,則以禮器之變遷來說明王權之轉移,論述新君主、新王朝確立的公道性。其意量直接講天道移易、更相授命,有神學天命論的色彩。但《易.雜卦傳》夸大: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此據韓伯康注釋,是說: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這又是以陰陽天道生生不己來說明歷史進程中的革新之義,論證了朝代更迭、王權轉移的革故鼎新是順天而應人的過程。

用順天而應人來講革故鼎新,還包含了順應天道與發揮人能的兩方面意思。《易傳》又講到: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庶民與能(《系辭下》)。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要順應天道陰陽的運行之則,又恰當地把握好變革的時機和環節,公道使用人謀作用,就能推動事物的進化。

這樣,《易傳》由陰陽之道來闡述、發揮湯武革命思想,尤其表現在對革新、進化的理解、思考上,似乎更增添了陰陽矛盾學說的積極因素。

二、從玄學到理學:陰陽矛盾學說的展開

須要指出,《易傳》的陰陽矛盾學說有著復雜的內容,它既以陰陽互動、氣化感通的樸素辯證法為特征,又滲入滲出著分陰分陽、陰陽定位的兩極對立的思維傾向,昆裔易學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都伴隨著這些不同傾向的交織。不外,就趨勢和潛伏主流而言,倒是陰陽互動、離合、化生等觀念,不中斷對陰陽兩極對立思維的傾向作出修正和調適,促成了陰陽矛盾學說的展開和演進。從思維方式的層面上剖析玄學到理學的發展,大家很輕易發現這樣一種演進的軌跡。

(1)陰陽:體用不二和耦中有耦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