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紀年方法
古代紀年月日時常識中,紀年方法有好幾個。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干支紀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兩兩相配而成的一種紀年方法。干支紀年法萌芽于西漢初,始行于王莽,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未再混亂。
古代紀月方法
古代紀月有三種方法。序數紀月法:用序數詞來紀月的方法。如《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之詔既下”。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正月配寅,依次類推, 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歷十月。農歷時節紀月法:農歷各月還有月令別名,常見的有把四季中每個季節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區分。
古代紀日方法
古代紀日法分為以下幾種。序數紀日法:用序數詞來紀月的方法。如《梅花嶺記》:“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干支紀日法: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干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如《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介紹了這麼多古代記錄年月日時的方法,其實其中最為常用的還是干支紀錄法。因為干支紀錄不容易重復,這種方法在古代特殊的背景下也十分簡單易懂。了解古代紀年月日時常識對了解古代傳統,了解命理學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4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