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日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日: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的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此時過冬的蟲卵也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驚蟄時的雷鳴最引入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于乍暖還寒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后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氣的風也用來作預測后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后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濕度漸高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就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曰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濕害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 得菜子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并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O。C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C,沿江江南為8。C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C,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驚蟄農事歌總結道:
冬雖過,倒春寒,萬物復蘇很艱難。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天氣漸漸寒轉暖,華北田野地化通。
春季生產掀高潮,從南到北忙春耕。
麥田追肥和澆水,緊跟鋤耬把土松。
大麥豌豆向日葵,突擊播種莫再等。
大蒜栽種不出九,精細認真管大棚。
興修水利好時機,挖溝筑壩打深井,
莊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窮。
春季造林好時機,因地制宜分樹種,
栽后護理要認真,光栽不護白搭工。
家禽孵化黃金季,牲畜普遍來配種,
天暖花開溫升高,畜禽打針防疫病。
快把魚塘整修好,放養魚苗好節令。
老鼠危害實不小,城鄉滅鼠齊行動,
投餌夾套挖堵灌,鼠想逃命萬不能。
以上就是二十四節氣之驚蟄的物候的介紹,更多關于24節氣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