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重要的節氣之一。宋代《文昌雜錄》里記載,夏至到,百官放假三天。這一天,各地的農民忙著祭天,北方祈雨,南方求晴。《荊楚歲時記》記述,長江中下游正值梅雨季節,人們在夏至這天把菊葉灰撒在農作物上,預防病蟲害。
飲食方面,北京、山東是冬至餃子夏至面。陜西吃粽子。在南方,農家搟面做薄餅,烤熟,夾雜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給親友。江蘇無錫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兒童體重增加,身體健康。湖南瀏陽大多吃醮坨。醮坨由米粉做成,加韭菜等作料煮食,又叫圓糊醮。民國以前,很多農戶將醮坨用竹簽穿好,插到水田的缺口,燃香祭祀祈禱豐收。小孩子和叫化子早待此日,以便到時摘取醮坨,乘機飽食一頓。
有些地區,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飯,娘舅一定用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里就有力氣。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臘肉,說是吃了就不會疰夏。
浙江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的俚語。過去,無論貧富之家夏至日都祭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有的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
煙臺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黃縣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在西北地區如陜西,夏至日食粽,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
在南方,夏至日秤人以驗肥瘦。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一些地方還流傳夏至食狗肉的習慣。吃狗肉能強壯身體,《史記》云:秦人以狗御蠱,俗謂夏至宜食狗肉。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日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夏至的民間習俗有哪些》的全部內容,更多民間習俗精彩內容,請關注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