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又叫祭孤、瓜節、七月半、送鬼節、寄生節、盂蘭盆節。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之稱。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除了稱中元節為盂蘭節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并與清明、十月一合稱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獨特的色彩。佛、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歷七月十五豐富的民俗活動。
目連救母的故事
盂蘭盆一詞來自佛經目連救母的故事。這個故事載于《盂蘭盆經》、《目連救母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救母寶卷》、《目連三世寶卷》。
佛教傳說,古印度摩竭國中有個富翁名叫富相。富相家里騾馬成群,財寶無數。他有個絕大的癖好,就是敬重出家人,見了僧尼如對父母一般侍奉。富相的夫人叫青提,年輕漂亮,是國內第一美人。她與行善樂施的丈夫正好相反,是個小氣鬼,愛財如命。青提夫人也有個絕大的怪癖,就是最恨世上出家人,視僧尼為仇敵。
富相老年得子,起名目連。目連心慈面善,向往佛教三寶(佛、法、僧)。富相死后,目連長大成人,便要外出經商,臨行時他辭別母親道:孩兒出外求財,母親在家積德積善,對那些出家人要如同對待孩兒一樣。青提夫人勉強應允。誰想她說歸說,做歸做,對那些登門化緣的不管是和尚還是尼姑,她全都趕走,一個也不管飯!
半年后,日連經商返家,聽鄰居講母親根本不曾修善,對出家人極不友好,就問母親原由。青提大怒,呵斥道:你竟敢不相信你母親?我要是對出家人不好,七天之內不得好死,死了墮入阿鼻地獄!(阿鼻地獄:佛教指最深層的地獄,是犯了重罪的人死后靈魂永遠受苦的地方。)
不料到了七天頭上,目連母果然暴亡。目連大哭一場,安葬了母親。他不愿過財主的日子,拋棄了榮華富貴,投奔了釋迦牟尼,修成羅漢,神通廣大,目連救母(佛畫)成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得道后,在天堂見了父親在盡情享樂,但沒有見到母親,他向佛祖打聽,才知母親因生前不敬佛門,死后果真墮入阿鼻地獄。
目連在陰間的阿鼻地獄,終于找到已變得形容憔悴的餓鬼母親,日日遭受銼腰錐背、刀刺火燒諸種苦刑。目連見了切骨痛心,忙乞飯食喂哺母親,誰知美餐還未到來,立刻變成火炭,無法下口,目連無計可施,急得捶胸頓足,只好去如來佛那里求救。
如來佛對目連說:你雖然得道成了羅漢,但靠你個人的力量還救不了你母,須得僧眾在七月十五廣造盂蘭盆會,使天下餓鬼全能吃飽,你母才能得救。盂蘭盆是梵文的譯音,意思是救倒懸。于是目連請僧眾廣設盂蘭盆會,超度眾餓鬼。目連母總算脫離了地獄,但仍然轉生為王舍城的一條黑狗。最后靠了兒子法力才又轉生人身,升入天堂。這是一個典型的佛教勸善行孝故事。
盂蘭盆會
目連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所以目連求佛救度。在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僧尼舉行孟蘭盆會,誦經施食,宣稱可以使施主今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脫節厄。中國自梁武帝時始設盂蘭盆齋。節日期間,除施齋供養僧眾外,寺廟還要舉行誦經法會、水陸道場、放焰口和放燈等宗教活動。
清代時,北京盂蘭盆節十分興盛。《帝京歲時紀勝·中元》稱:庵觀寺院,設盂蘭會,傳為目連僧救母日也。街巷搭高臺、鬼王棚座,看演經文,施放焰口,以濟孤魂。錦紙札糊法船,長至七八十尺者,臨池焚化。點燃河燈,謂以慈船普渡,如清明儀,舁(共同抬東西)請都城隍像出巡,祭厲鬼。都中小兒亦于是夕執長柄荷葉,燃燭于內,青光熒熒,如磷火然。又以青蒿縛香燼數百,燃為星星燈。鏤瓜皮,掏蓮蓬,俱可為燈,各具一質。結伴呼群,遨游于天街經壇燈月之下,名斗燈會,更盡乃歸。雖是宗教活動,但已充滿民間娛樂氣氛。
我國盂蘭盆節的習俗,唐代時由來唐的日本僧人傳人日本,直至今日,日本寺院和一些家庭還在舉行施食餓鬼和放河燈儀式,只是把陰歷日改為陽歷日。
以上就是中元節的民間習俗有哪些的全部內容,更多中國節日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