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一個古老的節日,人們將這天定為上巳節。上巳節又名元巳、除巳、上除。
春秋時的鄭國,人們每到這一天,會在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執蘭草,祓除不祥。漢代時增加了臨水宴賓和求子習俗。晉代以后,王羲之在蘭亭修禊吟詩飲酒,流觴曲水,對后世影響頗大。
宋代時還有求子習俗。《太平寰宇記》卷七十六稱:四川橫縣玉化池,每三月上巳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驗。元代有水上迎祥的娛樂。明清以后祓禊之意日益減淡,逐漸演變為春游節。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青粳飯以及舉行歌會等節El活動。我國朝鮮族也過此節,活動內容大致相同。
曲水流觴
又叫九曲流觴,古代稱杯為觴。曲水流觴就是把杯子投放到水的上游,任其流下,止于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可以懸浮于水,另有一種陶制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4年)三月初三上巳節,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召集筑室東土的一批名士和家族子弟共42人,到會稽山的蘭亭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飲酒吟詩,共得37首。《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這些詩所寫的序。這次上巳修禊,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還為后世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晉代以后這個活動逐漸傳到民間。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宋代黃朝英《靖康湘素雜記》中也有記載。清代,宮廷中限制在亭子里舉行,亭內地面上人工筑造一條彎曲折繞的流水槽,眾人環坐槽邊,浮杯于上,做曲水流觴的游戲,稱為流杯亭。今北京潭柘寺、故宮、中南海等處都保留了這種建筑。清代后這個?八字鸞ハ觥?
戴薺菜花
上巳節在清明和雨水前后,此時野菜已經生發,薺菜更是遍地開花。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它的根、花、籽都能人藥。戴薺菜花是上巳節非常重要的習俗活動,流播全國。有諺語說:三春戴薺菜花,桃李羞繁華,戴了薺菜花,一年不頭痛,三月三,薺菜花兒賽牡丹。婦女戴薺菜花,在江蘇武進叫做驅睡;在湖南龍山,叫做辟疫氣。在山西虞鄉,女子們都要到郊外采摘野菜,叫做斬病根。在浙江平湖,當地人認為戴薺菜花,夏天不頭暈;在江西上饒,認為這樣可以在夏秋時節避免蚊蟲叮咬。在江蘇蘇州,將薺菜花稱做眼亮花,女子們將花戴于發際,祈求眼睛明亮,不生目疾。在安徽寧國,每逢這天,除了戴薺菜花,女士們還出門郊游,踏青拾翠。
會男女
三月三上巳節中有一種奇特的風俗,即會男女。這個習俗最初來自氏族時期的季節性婚配——野合群婚,后來某些地區還有殘存,如廣兩左江崖畫、成都漢墓畫像磚上都有男女野合圖。踏青也是此類遺風。江蘇武進地區在當天暢游南山,民謠說:三月三,穿件單布衣衫;大蒜炒馬蘭,吃了游南山。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如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仫佬族、畬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個傳統節日。這一天,壯族同胞都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讓青年男女們對歌、碰雞蛋、拋繡球、談情說愛。侗族同胞搶花炮、斗牛、斗鳥、對歌、踩堂。布依族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色糯米飯,各寨3一4日內不相往來。瑤族也以三月三為歌節,除唱序歌、散歌外,還唱訴苦歌和謝仙歌,但很少唱情歌。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今天壯族、畬族還將三月三定為傳統節日。黎族三月三稱孚念孚,是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同時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
以上就是谷雨的農歷節日三月三上巳節的全部內容,更多民間習俗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