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多在清明期間滿懷念祖追宗的心情祭祀先祖,而贛南、閩西、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卻從春分第一日打開祖祠大門,組織族人在祖祠內殺豬、殺羊、宰雞、燒香、點燭、放鞭炮、擺祭品、讀祭文,一年一度的緬懷先祖祭祀活動也從這一目開始正式拉開序幕。
臺灣客家人更是早在正月十六便開始掃墓、掛紙,對先祖給予春季祭祀。但客家人春天祭祖的時間,主要還是集中在春分至清明期間,若非特殊原因,決不延至清明以后。
四川客家人的春祭一般是為了緬懷先祖德政、祭祀祖宗,每臨春分前半個月,族中就召集全族理事人員云集一堂,共商春分祭祖事宜,籌備和部署祭祖工作。
春分這一日,族中理事率眾祭祖執事及后勤人員,于凌晨就在祖祠擺開祭祖儀式:殺豬、殺雞、做糍粑、做米果、請鼓手、備祭品、燒火做飯,準備祭祖宴。早飯剛過,穿戴著節日盛裝的祭祖人員,就會春風滿面、絡繹不絕地朝祖祠涌來。大約九時過后,祭祖活動開始,祖祠大廳當中祭臺上擺滿豬、雞、魚及各種祭品,司儀人員宣布祭祖開始,主祭人就會隨著司儀聲聲吆喝,朝著祖牌頻頻叩首祭拜。大廳內一時金鐘齊鳴,鼓樂奏響,嗩吶聲聲,鞭炮陣陣,既莊嚴又喜慶。祭祀禮畢,大隊人馬扛著三牲祭品,鳴鑼開道,一路吹吹打打前往先祖墳地祭掃祖墓。為鼓勵族人積極參加祭祖,凡參加祭祖的人員,無論年紀大小、是男是女,均可分得一份米果或糍粑,花甲老人可獲得雙倍。中午的祭祖宴會,另設有敬老席及功名席,特請花甲老漢及讀書賢能之人赴宴。席間,眾人頻頻舉杯相互祝酒,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猜拳喝令,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的歡樂和諧氣氛之中。
新丁取名是客家歷代春分祭祖活動中一項別致的傳統習俗。凡本族當年生下的男嬰(俗稱新丁),其父母必須于春分祭祖這一日,帶上族中規定數量的新丁喜應米果或糍粑以及紅蛋、餅干、糖果,早早來到祖祠內拜請族長為孩子取名。
給新丁取名必須由族長嚴格按族規統一字輩。為了避免重名,族長把全族男丁的名字按輩分編訂成冊。每臨春分祭祖這目,族長來到祖祠,端坐廳間,逐一為新丁查閱輩分取名。同時,將新丁名字登記入冊,并在新丁名字上蓋上印子。全部新丁取名完畢,族長就把餅干、糖果集中交付族中輩分最大、年紀最老的長者,讓其站在祖祠大廳內高高的桌子上,撒發給全體參加春祭活動的人。男女老少爭相搶撿,你推我搡,相互嬉戲爭鬧,一片歡聲笑語,滿堂其樂融融。
廣東和福建地區的客家在春分祭祖掃墓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一般都是全族和全村一齊出動,規模盛大,春祭隊伍往往少則幾百多則上干人。開基祖和遠祖的墓地掛紙完畢后,就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后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要求最遲在清明日拜祭完畢,客家民間,認為清明過后墓門就自動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子孫的供奉了。
客家春祭按儀式繁簡、規模大小可分為大祭、小祭、掛紙三種,大祭、小祭的祭禮儀式極為繁復,三叩九跪是當然,還要由禮生誦讀各種祭文。掛紙是家祭的主要表現形式,無須先行繁雜祭禮,一家老小擔酒上墳即可。
客家春祭按祭祀對象劃分,則可以分為族祭、家祭兩種。家祭的一般程序如下:上墳當天清早,全家老幼穿戴整齊,帶上果品、茶酒、香燭、紙錢、大三牲(雞、魚、豬肉)、米果以及鐮刀、鋤頭等掃墓工具,富裕人家還請八番樂隊相隨(梅州地區)。到墳冢后,先將墳場四周雜草除凈,把花紙(用雄雞血淋過的紙錢)放在墓碑額上,也有沿墳頂半圓放上一排,用石頭壓住,然后插好香燭,擺上供品(梅州地區習慣在墓側后土神位上,也供一副三牲)。安排停當后,掃墓者站在墓塘祭拜。隆重的要先面對亡靈跪拜三次,行三獻禮(三次獻酒,每次都要將酒灑在墳前,再獻上清茶)。簡便的只把酒和茶一起擺在墳壇上即可。拜畢,鳴放鞭炮,焚燒紙錢,最后再向亡靈跪拜一次,稱辭神。有的地方在掃墓時要向祖先報告家庭成員情況,以祈求祖先英靈庇佑。掃墓后,供品帶回家里,烹制后合家分享。
客家舉行族祭的祭品可謂繁多,有五果(蘋果、梨、香蕉、橙、柑)、茶五杯、酒五杯、飯五碗、五生(生豬腸、豬肝、豬腰、豬心、豬舌)、五熟(灼熟豬腸、豬肝、豬腰、豬心、豬舌)、糕點五款、公雞一只、金豬一只、果盒一個(附糖果)等。
閩西客家春分祭祖還多從祭祀文昌開始,由禮生誦讀文昌祭文后,行禮拜。可見客家人如何崇文重教,客家人耕讀傳家不止是各客家姓氏的家訓教條,而不斷通過儀式化的民俗活動加以教化和積極推行,因此形成客家文化的優秀傳統。接著由主祭祭祀天地諸神及祖先,禮生誦讀春分祭文,同宗父老按輩分先后逐一上前跪拜祖先。儀式完成后,一般都要鳴放土炮或土銃作為謝神禮。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4節氣春分民俗之春祭》的全部內容,更多民間習俗精彩內容,請關注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3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