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名稱:臘八節節日時段:農歷十二月初八
在中國,農歷十二月又被稱作臘月十二月初八就叫臘八節,又稱臘日。臘八節是中國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視為春節的前奏。
據記載,臘八節最早源于中國古代的臘祭。中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札,稱為臘祭。臘祭儀式結束以后,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做粥,大伙聚餐,歡度佳節。后來的臘祭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的節日。公元5世紀,政府把農歷卜二月初八定為臘八節。
佛教傳人中國后,人們借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邇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說,釋迎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這時他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大米奶粥充饑。他食后體力恢復,坐在菩提樹下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為了紀念這件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中國人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960一1279),當時每逢臘八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代(1644一1911),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還在親友鄰里之間相互饋贈,以示祝福。
臘八粥的種類非常豐富。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輔料,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以豆類和米類為主:豆類有紅豆、綠豆、更豆、扁豆、豌豆、蠶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主人可以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月傳八粥的輔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棒子、松子、梨干、葡萄干等里邊選擇。
主輔料配齊后,用砂鍋加水在爐火上慢慢地熬,熬熟后再加上白糖、玫瑰、桂花等甜味調料。中國各地臘八粥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棒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扒皮、去核、精揀,然后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聲U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如果是比較講究的家庭,則特別注重臘八粥的顏色,凡是深顏色的豆子都不川,只川孺米、慧米、菱角米、蓮r肉作原料熬成粥。粥的質地雪白透明,盛在精美的餐具里,真是又好看又好吃,不僅色香味美,同時還象征吉祥福壽、喜慶豐收。在冰天雪地的臘月,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喝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被中國人認為是十分愜意美好的事。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物、動物等形狀,甚至川棗泥、豆沙、山藥、山植糕等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形象。這種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
臘八節,除了熬臘八粥之外,中國北方民間還有泡臘八蒜,的習慣。家庭主婦把大蒜剝去皮,放在壇子里,再倒滿米醋,從臘八這天封上壇子口,放在較暖和的屋子里,到民新年除夕夜晚吃餃子時再拿出來享用,泡好的蒜瓣呈碧綠的顏色,就像翡翠一樣,配上深紅的米酷,非常好肴,給團圓家宴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臘八節的起源與臘八節的習俗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中國節日,請多多關注解夢佬算命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3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