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解夢佬

乞巧

乞巧活動是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在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這一天用面粉制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比較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陜西的女孩子們要用稻草扎成一米多高的巧姑(又叫巧娘,即織女)形象,并讓它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剪下一截,放人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光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福建的姑娘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求愛情。玩的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取水沐浴

廣西有的地方,傳說七月七日這天,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后地到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后飲用。

清代道光年間(公元1821一1851年),《西寧縣志》記述七夕之水:五更汲井華水或河水貯之,以備用。《蒼梧縣志》云:取河水、井水貯甕,經久不變味,謂之‘銀河水’。《貴縣志》記:汲河水貯藏甕中,名日‘七月七水’,中熱毒者每以之調藥。《陽江縣志》記:正午時,取新汲井水貯之,以備和藥,經歲不腐,謂之‘神仙水’。《羅定志》記七夕水說:是日汲水,謂之‘天孫圣水’,以備醯醬(醯X_,醋)、藥餌之用。

許多地方的年輕姑娘,喜歡在七夕節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用花染指甲。據說這不僅可以讓女孩年輕美麗,還可以讓未婚姑娘盡快找到如意郎君。

拜仙

廣州的姑娘在節日到來之前,預先用彩紙、通草、線繩,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到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到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否則是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吃巧果

各地在七夕當天要做巧果q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溶為糖漿,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勻后攤在案上搟薄,涼后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后折為梭形巧果胚,人油炸至金黃即成。巧食做成后,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到晚上大家一面觀賞浩瀚的夜空,一面吃各種巧食,祈盼會變得靈巧。

巧果款式極多。《東京夢華錄》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搭配巧果的,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

七姑會

流行于廣東廣州,又稱拜七姐會。《廣東新語·事語》中說:七月初七夕為七娘會。乞巧,沐浴天孫圣水。以素馨、茉莉結高尾艇,翠羽為篷,游泛沉香之浦,以象星槎。七娘會由姑娘們相約組合而成,眾人利用閑散時間把通草、色紙、芝麻、米粒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在初六日搭配針線、脂粉、古董、珍玩、花生、時果擺放在庭內八仙桌上,供人評賞。初七日才開始迎仙、拜仙、拜牛郎。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廣東卷記載:廣州風俗,綦重七夕,實則初六夜也。諸女士每逢是夕,于廣庭設鵲橋,陳瓜果,焚檀楠,燕巨燭,綿屏繡椅,靚妝列坐,任人人觀不禁,至三更而罷,極一時之盛。

青苗會

有的地方七夕作青苗會。傳說七夕的天河,還可預告當年的收成:天河明顯,收成就好,糧價就高;天河灰暗,收成就不好,糧價就低。這在觀念上是一種許愿的活動。

聽悄悄話

在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少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送巧人

浙江臺州地區流行送巧人。清代光緒《玉環廳志·風俗篇》中說:七夕,親友買巧酥相饋贈。七夕前,各糕餅店及作坊,用面粉加糖酥,然后在木模中壓成二寸來長織女身形,頭足染上紅顏色,俗稱巧人。這天,做舅舅、姑母、義父的,都必須購買,贈送給外甥、內侄或義子。

以上就是小編給您帶來的七夕節的民間習俗有哪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更多指南,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中國節日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