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
端午節的代表性食品是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做成牛角的形狀,叫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晉代時,粽子正式成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米中摻雜肉、板栗、紅棗、赤豆,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粽子加入了果品。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以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在中國千百年來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吃茶蛋、腌蛋
雞蛋、鴨蛋是許多地方端午節的重要食品,安徽太湖、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就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殼涂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祝福孩子逢兇化吉,平安無事。
浙江、山東等地,每逢端午節家里的主婦清晨就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認為吃了可以明目。在曲阜、鄒縣一帶,稱雞蛋為龍蛋。在河南,主婦們早上將雞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滾幾下,然后去殼讓孩子吃掉。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后孩子也不會犯肚疼病。
吃煎堆、打糕、薄餅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要吃煎堆。這是一種用面粉、米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炸的食品。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后雨便停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端午節也是朝鮮族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入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在浙江溫州地區,端午節家家吃薄餅。薄餅采用精白面粉調成糊狀,在又大又平的鐵煎鍋中,烤成一張張類似圓月,薄如絹帛的半透明餅,然后用綠豆芽、韭菜、肉絲、蛋絲、香菇等作餡,卷成圓筒,一口咬下去,可品嘗到多種味道。
吃五黃
浙江杭州稱五月為五黃月,杭州人端午節必吃雄黃酒(用雄黃和燒酒調和,加入菖蒲根)、黃酒、黃瓜、咸鴨蛋黃、用黃豆包裹的粽子五樣食品。由于這五樣食品里都帶黃字,因此稱吃五黃。
以上就是關于農歷節日端午節的飲食習俗的介紹,更多內容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民間習俗專題。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