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端午節申遺之爭,從去年開始至今,在中國學術界和民間都產生了極大的反響。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在11月25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度沸沸揚揚的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以韓國的搶先申報勝利而告終。網民、社會各界對此出現截然不同的情緒表達:憤慨、失望、淡然或反省……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為:韓國把傳統文化注入了現代元素,實現了傳統-現代轉型,并得到了國際認同,對于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端午節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只是中國文明大海中的一滴水,但建筑風水伴隨中國文明的發展過程,是我國古都城、城市規劃、民居等建筑與文化的體現。建筑風水是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所積累的寶貴文化結晶之一。我國古西安、洛陽、南京、北京等都市,無一不是經過建筑風水選址而營造;現存名古村鎮,如皖南徽州西遞、宏村,浙江金華蘭溪的八卦村等,也都是依建筑風水原理選址營造。這些經典建筑風水包蘊著豐富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循環、平衡等文化理念。如果被其它國家優先申遺成功,將會在中國文明史上被楔上一顆釘,會讓大多數中國人感到痛苦,當然所謂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者”是個例外。所以,建筑風水的保護與申遺,也是大多數人的共識,如“某部主管教育的一個司長,主張要將風水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建筑風水在國外
在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筑風水的影響也不亞于中國國內。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國家,如朝鮮、日本、老撾、泰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到地,都有建筑風水的各種活動,以致演變成為滿足當地人精神需求的一種方式。中國風水文化在1000多年前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對風水學非常重視,許多專科大學的建筑學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風水;日本一流建筑師岡本先生的《配合陽宅學的間隔設計》一書,結合了宇宙氣場與現代建筑;在日本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學開設了風水課程。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歐美等國學者也對建筑風水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學者都相繼對此作了專題研究,一些風水方面的專刊也在國外大行其道。1994年9月,《紐約時報》幾乎以一個整版篇幅報導了我國建筑風水在美國當今建筑設計中所占有的分量。
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國際上又從新角度審視建筑風水與家居環境所具的科學性,建筑風水這門古老學科重新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東南亞,許多中國式寺廟的建造都明顯受到風水學的影響;許多賓館、高層建筑都是按照當地華僑風水師的意見設計的。德國興起了生物住宅熱,房屋采用土木結構;生物住宅的選擇標準就是中國古建筑風水。美國人原本不信風水之說,20世紀80年代末,宇宙氣場養生學開始在美國流行;一些政要、富翁和明星在買房時都要咨詢風水師;目前,美國有17所大學開設了易經、風水等課程;上世紀70年代,世界上第一個風水學博士學位,被韓國人尹宏基從美國取得。
10多年前北大于希賢教授應邀去英國大使館講中國文化,去了才知道使館召集了駐京的38個國家大使來聽講,“英國大使點題要聽的就是中國的風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第一屆世界經典風水大會在德國科隆召開。一位居住在科隆附近從事風水研究已經18年的德國風水專家表示,他的工作就是“替房子針灸”。韓國于2004年8月正式宣布了遷都計劃;多年來,韓國政府一直在為遷都做準備,迄今已經雇請了400名風水師,希望他們為新首都、包括為建筑總統府尋找最理想的地點。與中醫藥相比,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風水。在英語里,“陰陽”和“風水”的寫法就是漢語拼音原樣;“陰陽”一詞在歐洲許多大城市的書店里經常出現,通常是被印在名為《Yijing》(易經)一書的封面上。Fengshui(風水)學在歐洲更是風行。葡萄牙的建筑工程師手中握有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國《風水》書。
西方人崇尚中國文化的歷史悠久,從飲食、服裝,到中國功夫、中國建筑,如今建筑風水也頗受青睞,但這并非對中國文化盲目崇拜。建筑風水雖然充滿迷信色彩,但它具有我國古代哲學、美學、地質、地理生態、景觀諸多方面豐富的內涵,并包含人如何順應自然的論述,這正是其流傳國外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是對待建筑風水應有的根本態度。
中西方建筑風水盛行的內在原因
2004年住宅領域最熱的概念是什麼?是中式住宅,在十幾年的西式風格之后中式建筑突然崛起,僅在北京就至少有10個以上的新樓盤完全以純中式建筑設計來吸引消費者。在這些中式住宅中又分為傳統和新中式兩種,它們都強調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與此同時,雖然西式建筑依舊大行其道,但已不是古典式建筑,而是比較現代和極其有特色的類型,傳統羅馬式建筑被當成污染城市風景垃圾一樣受人唾棄。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說:“風水是建筑和城市的傳統評價標準,打破傳統風水觀念許多年后,人們忽然發現城市和建筑反而變得更加糟糕了,人們需要尋找新的信仰和規則。”“風水和科學兩回事,它是一種文化現象,反映著中國人協調人與環境的理想,是中國人幾千年經驗積累下來的感性認識。今天風水又熱起來只能說明我們發現缺少共同信仰和自信,并希望在風水傳統中找回點什麼,盡管它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西方工業的高度發展,“征服自然”的無節制欲望膨脹,人類與自然相互對立,從而演變成20世紀下半葉以來談虎色變的一系列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在反省過程中,學者們感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重要性。開始有學者矚目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體論哲學思想,并因此“發現”了風水思想價值,遂掀起了風水研究熱,希望在既有環境規劃和設計思想中,引入風水理論和方法,給后工業化社會以新活力,在這方面美國人走在領先的位置。
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青年建筑師就認為只考慮人的接觸是不夠的,必須是“人+自然+人對自然的觀念”。196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麥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結合自然的設計》一書,書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風景是由生態決定的,自然萬物均處于相互關聯之中,主張從整體有機角度去考慮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種建立在生態學理論基礎上的觀點,成為生態建筑學產生的基石,對整個建筑與城市規劃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建筑生態學把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人工生態系統,建筑只是系統中為滿足人某種需要而屬于人的部分,它必須跟人一起成為生態系統中一環,依生態規律行事,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建筑風水講究選擇優良建筑環境,適應自然,使人和建筑、環境密切融合。從這種意義上,建筑生態學與中國風水思想具有一致的步調。
1984年,托德夫婦《生態學設計基礎》一書出版。作者引述1982年《紐約太陽村會議》上孫保羅報告說:風水世界觀源于對天地仰觀俯察,它是一種大自然和諧、協調的方法,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其聚居處擁有平實的生活。托德夫婦在書中詳細指出了風水與現代太陽能建筑、覆土建筑及地下建筑等生態學建筑形式的種種相同性,然后結論說風水確實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對大自然謙卑、恭順行為的指南。
總之,建筑風水重新興起是人們對全球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反省的必然結果,其結果是必然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這與中國建筑風水“天地人合一”整體論思想相一致,在新條件下重新煥發出生機。所以對建筑風水認識,既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又要剔除封建迷信的污垢,采用“揚棄”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內在成分古為今用,造福人類。
為什麼有人否定建筑風水申遺?
否定建筑風水申遺,以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等為代表,其主要觀點為“我認為,風水問題沒什麼更深的內容,它就像圓夢、算卦一樣,是很低俗的迷信,沒什麼可以再多批判的了(來源:《科學與無神論》雜志社)。”
其觀點正確嗎?顯然是站不腳的。建筑風水中確實含有許多迷信的成分,如占卜、算命等,但決不是建筑風水的主流觀點,其主流觀點是“山環水抱、山清水秀”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以建筑風水中次要的部分或非合理性來否定建筑風水的全部,顯然是犯了以偏概全的認識錯誤。西方建筑界在學習中國建筑風水正是抓住了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所以表現出極大的研究熱潮。如果否定者只看到了建筑風水的迷信次要成分,而看不到或認不清其主流合理成分,那是水平與認識問題,而不能說明建筑風水本身的問題。認識建筑風水應該從科學觀、歷史觀、真理觀和辨證法全面認識,而不是片面的理解,這在我的相關文章“建筑風水與現代科學”、“從歷史觀真理觀辯證法認識建筑風水”等有詳細的闡述。
總之,“山環水抱、山清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以“風和水”自然觀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建筑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完美統一,具有與現代科學的一致性,建筑風水文化可以為構建全球和諧社會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所以建筑風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迫切性,一旦讓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搶先申報,將會使國人的更大心痛,遠非端午節可以比擬的。
以上就是端午節申遺之爭(轉載)的介紹,更多關于專業學術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