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
民間的二月二就會有理發這個習慣,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歷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抬頭興云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狠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為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龍抬頭理發的來歷
1、皇帝耕田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為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后,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為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產,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2、接姑奶奶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3、民俗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人抬頭。這句老話為人的昂揚向上定下了調子。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不抬頭不下雨,龍抬頭正是下雨的代名詞。此間,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由于天氣轉暖,因對流而形成的積云逐漸增多,降水量自然明顯轉多。二月二是一個與天文、氣候、農事、衛生等等都相關的日子,講究特別的多。既然想龍抬頭,就要設法引龍出來。自打明朝以后,就有撒灰引龍之舉,沈榜的《宛署雜詩》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從大門外到屋中,再到廚房繞水缸一圈撒上石灰,這天不許掃地、做針線活,說是怕傷了龍。撒石灰粉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讓復蘇的蟲子在屋內繁殖。為此,要用明火遍照墻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老奶奶一邊說著敲炕謠一邊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頭,金子銀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見面!在農村,這天早晨,莊稼人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畫五個大圓圈,把五谷雜糧放在中間,稱之為打囤,預祝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倉滿囤圓。要不怎麼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呢。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開解凍,陣雁北飛,犁牛遍地,即將是整地播種的好時節了。據《古今北京》載:清代定制,每歲仲亥日,皇帝要到先農壇祭祀農神。行禮完畢,還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樣子,就算是玉帝親耕了,然后,坐在觀耕臺上觀庶人終畝。皇帝在此時祭祀農神,本意是號召人民起來春耕,后來經過一些人的神化,成為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傳說。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發,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發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發了。所有的理發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二月二這天所有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須、餃子叫龍牙、餛飩叫龍眼、春餅叫龍鱗、肉卷饃叫懶龍。醬肉必吃不可。漢族的傳統習俗是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以前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個豬頭。到了二月二,就把這龍頭作為供品拿來享用了。二月二,除了是龍的生日,也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顧。名為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游。《歲華紀麗譜》記載:二月二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
以上就是解夢佬算命網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二月二龍抬頭 理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想要了解農歷習俗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