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漢族的傳統節日

解夢佬

漢族是我國五十六個民族里面人數最多的一個民族,漢族人的傳統節日也是很多的民族都有的,那麼漢族的傳統節日都有些什麼呢?過節的時候有什麼要注意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鐘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里,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后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于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里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鐘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一個傳統習俗了。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新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卑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家人。后來,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立春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鞭春。就是于立春之日造土牛鞭打以勸農事。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宮,由皇帝派人鞭春,開封、祥符兩縣也要進春牛至開封府門前以供鞭春。其它各州府按例也要在立春之日鞭春勸農。鞭春過后,圍觀群眾往往蜂擁而上搶奪打碎的土塊。因為都說牛身土入宅,其家宜養蠶,牛角土入宅,其家宜種田,所以搶奪十分激烈,有時甚至出人命。另外立春這天泥塑的小春牛還是受歡迎的節日禮品。

剪春勝。東漢時立春即有剪春幡的習俗,宋時莫不鏤刻金繒,加飾珠翠,或以金銀,窮極工巧,相交遺問,儼然高級的裝飾品。立春之日皇帝也要賞賜百官春勝,彩勝飄揚百辟冠即反應了百官出宮、幡勝飄動的情景。

喝春酒、吃春盤。春盤即春餅。吃春盤始于唐。立春前一日,皇帝要賜近臣春盤春酒,民間也有互贈春盤的習俗。

寫春詞。翰林學士院立春前一月就要撰寫春詞,立春后剪貼于皇宮門帳,曰春端帖子,多是一些宮詞或詠景物詩。

龍抬頭

龍抬頭:又名中和節。《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節期以觀測東方蒼龍七宿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從天象上看,每當春分時刻,黃昏時角宿出現于東方地平線,而其它六宿尚隱于地平線下,故名龍抬頭。夏至日,蒼龍七宿位于正南,秋分后潛于地平線下直至來年春分。故《說文解字》釋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由于一年中陰陽平衡、天地同和的日子只有春分、秋分,都稱之為中和節,秋分之中和節稱中秋節,春分之中和節即為中春節。后世將中秋節固定于農歷八月十五,便又把半年前的二月十五稱為花朝節,春花秋月,對應絕妙。由于龍神出頭,人們總要祭祀龍神,祈求風調雨順。

二月初二唐宋又稱為挑菜節、踏青節。此日人們常到郊外踏青挑菜,所挑之菜多為薺菜、馬蘭頭等。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新。山東江蘇一帶,出嫁閨女要回娘家,又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仇的民諺。

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漢朝以來定為農歷五月初五,沿襲至今,成為我國民間傳統的三大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

提到端午,總要與愛國詩人屈原聯系起來。據南朝梁人吳均《續齊譜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劉秀年號)年,長沙歐回見人自稱三閭大夫,謂回曰:見祭甚善,常苦蛟龍所竊,可以楝葉塞上,以彩絲約縛之,二物蛟龍所畏。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做粽并帶五色絲及楝葉,其遺風也。此外,端午還有龍舟競渡、飲雄黃酒、懸艾及菖蒲等習俗。不過古今學者也有不同看法。

關于吃粽子,東晉范汪《祠制》載,仲夏薦角黍;南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又載,民斬新竹為筒粽,楝葉插頭,五彩縷投江,以為避水厄。都認為并非僅僅端午食粽,且與紀念屈原無關。

關于飲雄黃酒、插艾及菖蒲,有人認為主要是驅邪去病,與仲夏疾病流行、毒蟲活躍有關。五月自古被稱為毒月、惡月,而艾草、菖蒲以及雄黃都有驅蟲殺毒作用。

關于龍舟競渡,春秋時吳越一帶就有了。有人認為是紀念伍子胥,聞一多先生則認為是古代越人祭祀龍神的節日。

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是日地府洞開,鬼魂四出,民間有諺曰七月半,鬼亂竄。有祀者回家受子孫祭拜,無祀者,大家請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為害。可以說中元節為古代中國的亡靈節。

中元節起源于亡靈信仰和祖先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祭天祀祖成為古代宗教生活的兩大要務。對于庶民百姓來說,祖先與自己血肉相連,情感相通,祀祖尤為有意義。中元節就是在上古秋祭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上古社會,人們最初只有春秋的概念,一年分春秋兩季。由于農業科技水平低下,人們常寄希望于神靈,逐漸形成了春祁秋報的習慣。雖然后來有春夏秋冬四祭,但是最重要的仍是春秋祭祀。起初祭日并不固定,后來逐漸固定于七月十五前后。因為該日是下半年第一個望日,一般也是立秋后第一個月圓之夜,值此秋氣新來陰氣漸盛的日子,祭祀亡靈是極佳的選擇。

南北朝時期佛教日盛,目連救母的故事廣為流傳,最后演變為盂蘭盆會。道教亦有三官三元之說,將五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定為上中下三元,分別為天官、地官、水官的誕辰,成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三元節。結果中元節成了僧、道、俗三家的共同節日。

七夕

七夕為農歷七月初七。《西京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俗。故最遲秦漢時即有節日雛形。

古人認為,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主瓜果。(《太平御覽》之《風土記》、《日緯書》)故此日人們祈求二星保佑農作物豐收。

南北朝時期,七夕又發展為婦女乞巧求智的節日。這天傍晚,家家戶戶打掃庭院,婦女們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如何判斷是否得巧?捉蜘蛛放于盒內,次日清晨觀察,蛛絲越密得巧越多。對月穿針也是一法。針為特制的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將線飛速穿過者為得巧。如唐朝詩人祖詠《七夕》: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試看。還有一法,投針于水盆中,針浮水面,投影于盆底,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帝京景物略》)同時家家戶戶要做乞巧果子,以油、面、糖、蜜做成,爐烤或油炸,面做為面巧,糯米做為粉巧。有條件的人家還要搭乞巧棚。

祭灶日

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風俗,陰歷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稱呼,恐怕是因為再過幾天,作為大年的春節就要來臨了。因此,也可以說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罷!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過去,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在灶屋(廚房)的鍋臺附近墻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歷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灶王爺。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灶王爺、灶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灶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給灶王爺、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干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制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灶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為祭灶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門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爺、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灶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于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

農歷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官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去,初一五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戶戶都婆.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匯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團子,分發給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衛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面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墻上貼上胖孩 ; 初一,撅的屁股作揖。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有更多疑惑請咨詢我們更多資訊。

本文漢族的傳統節日為解夢佬算命網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30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