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最常見的兩個習俗就是吃月餅和賞月,無論在哪個地區,這兩個習俗都是避免不了的,然而不同的地方還有著不同的其他的習俗,那麼中秋節究竟還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起來解夢佬算命網看看吧!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拋帕招親
福建省有些地區,中秋之夜有拋帕招親的習俗。是夜,于廣場中搭一彩臺,布置成月宮景狀,并設玉兔、桂樹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歡慶歌舞之后,姑娘們將一些繡著不同花色的手帕向臺下拋去。如有觀眾接得的手帕與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臺領獎。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還手帕時,若受嫦娥喜歡,則可以戒指相贈。此后,雙方可以交友往來,情投者便喜結良緣。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游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燒寶塔
在少數地方,過中秋時有燒寶塔的習俗.當夜幕降臨,月光遍地,小伙伴們紛紛來到房前屋后的空地,拾來斷磚殘瓦,堆壘起一座座小寶塔,在一些大空地或廣場搭起大型寶塔,類似于主塔,寶塔中空,塞入柴草,這種活動,大人也往往興致勃勃地前來參與。特別是一些老人,還會在寶塔前擺上小供桌,桌上放著月餅、甜藕、桔子,柚子之類圓形供品,點上香和燭。當所有的寶塔都堆壘好了,有人高喊:點火喲———于是,一齊點燃寶塔中的柴草,紅紅的火焰升騰起來,火花爆響。不一會,一座座寶塔里外燒得通紅,十分壯觀,好看極了。
乞月照月爬月
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在一些地區,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竊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陽"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豐履原之家,娶婦數年不育者,則親友舉行送瓜,先數日,于菜園中竊冬瓜一個,須令園主不知,以彩色繪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舉年長命好者抱之,"鳴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長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門中念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受瓜者設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婦得瓜后,即剖食之。俗傳此事最驗云".在衡陽,凡是村里結了婚沒有生育兒女的人家,"只要人緣好,村里都會有人給他們"送子"。
八月十五月餅圓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宗時,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著當空的皓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后分給群臣食之。若此說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于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時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本文中秋節有哪些習俗為解夢佬算命網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