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寒食節,很多年輕人還沒聽說過有這這樣一個節日,一個節日相信一定有一個故事。它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關于它的來歷有這麼一種說法。
寒食節習俗:
1 拜掃祭祖: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2寒食插柳:柳為寒食節象征之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荊楚歲時記》就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還盛行戴芥花,佩麥葉來代替柳枝。據各地史籍記載:插柳于墳、折柳枝標于戶、插于檐插柳寢灶間、亦戴之頭或系衣帶、瓶貯獻于佛神、門皆插柳,故民間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紅顏成白首之說。
3寒食秋千:秋千原為古代寒食節宮廷女子游樂項目。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
更多寒食節的來歷的相關文章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