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地藏的本愿是什么

解夢佬

佛學中,菩薩、佛在成道前都離不開發愿,其愿有別愿和總愿,四弘誓愿是總愿,無論發什么愿,都離不開四弘誓愿。如藥師佛的十二大愿、觀音的六愿及十二愿,普賢菩薩的十大愿、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地藏的大愿,都屬于別愿。而地藏王菩薩的大愿又稱本愿,就是最初發心所立的志愿。那么地藏王菩薩的本愿是什么呢?

1、地藏的本愿是什么呢?

昔婆羅門女于覺華定自在王佛前,立弘誓愿:“愿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令得解脫。”光目女于清凈蓮華目佛前,發誓愿言:“若我母永離三毒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后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地藏菩薩的大愿,可以概括為“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薩由于大愿具足,度眾生速度(精進)是驚人的。如《大方廣十輪經》說:地藏菩薩以不可思議功德成就眾生。于過去無量恒河沙諸佛所,久發大悲堅固誓愿,皆悉成就一切眾生,莊嚴勢力,猶如雷震。于一食頃而能成就無量億等,那由他人,具足善根。

《地藏十輪經》亦說:“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于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就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愿。由于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愿,增上勢力。于一日夜,或一食頃,能使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數諸有情類,皆得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為法所求意愿滿足”。

2、地藏的本愿

地藏菩薩的大愿,令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眾生無盡,地獄也難以度盡,這樣就成為不成佛道的大悲菩薩。地藏菩薩發大愿,廣設方便,寧可自己不成佛道,而專心普度眾生,盡令解脫的偉大精神,可以說是真正作到先人后己,是值得我們崇敬和學習的!

推薦閱讀:佛像的擺放風水禁忌 家中佛像的擺放位置  佛像擺放朝向

地藏菩薩本愿經是地藏經么?兩者是一回事么

是的。《地藏菩薩本愿經》。簡稱《地藏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地藏本愿經什么意思

【地藏菩薩本愿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里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圣一法師在講記里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做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愿』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愿」,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愿」。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愿相資,有愿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的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愿」,因為這個本愿里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里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里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了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孳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里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里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里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么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后,什么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了。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么這么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哪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哪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云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云霧比喻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我們一定要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里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里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么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鉆到地獄里去?一定要懂得經文里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里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系、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系,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就不會消滅,你傷害它,它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里頭,遇到它有機會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后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的因是什么?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做,我們也曾經做過,對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回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業障怎么會不現前?這些被你傷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返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里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丑,這是錯誤的。地不分別,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里面有寶藏那就是「三德秘藏」,我們真心自性里頭。「法身」是真身,宗門里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里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的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里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里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哪里來?無明怎么來的?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么含糊過去了。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么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里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么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里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里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但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里頭真沒有分別,干干凈凈的。分別什么?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也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么?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都墮在兩邊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通了,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里面,相對就是二,對立。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哪里?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么?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入不了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么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里面的。「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里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里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里面的三德。為什么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說就是眾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稱之為秘密。而心性里面確確實實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里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里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哪里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秘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里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心地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么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么?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里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里面說,這三種凈業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提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說食數寶」有什么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么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哪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干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里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么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圣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里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里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么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里面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了,他得到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回,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并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么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么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它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它迷,它變成這個樣子,它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它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在十大愿王里面佛對它們不贊嘆,可是恭敬、供養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的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盤」。大涅盤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了、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凈」。所以常樂我凈,我們稱為四凈德。「常」是永恒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凈」是清凈,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里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就被染污了,要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么會有一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么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么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里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里頭舍身受生,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云來做比喻,比喻什么?無心、無念,在佛法里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哪里下手?一定要從斷貪瞋癡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瞋,從這兒做起,從這里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癡。不貪、不瞋、不癡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么惡?斷貪瞋癡;修什么善?修不貪、不瞋、不癡。從這里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瞋癡在所有障礙里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瞋癡。你無論怎么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里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以后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么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你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如果說你是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涂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愿」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愿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愿,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愿,我們稱這個愿叫本愿。所以這個愿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愿」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愿。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愿」是從本性里面發生的,這才是大乘法里面講「本愿」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愿,是從自性里面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里面建立的愿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過去世中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愿,這是從識心里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后是從本性里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愿,本愿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愿,他這個愿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愿是這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后,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愿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里面看到,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這個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的愿力很強,雖然一時糊涂、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里面發的愿,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愿,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愿一點的意思。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