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歷法紀年。
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中國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舊式記時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時、丑時等。
何為十二地支
地支,也是古代人用來紀錄時閘的符號,因為有十二個符號,故叫做十二支。這十二個符號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代中國人民用十二地攴紀月,月為陰。陰為地。地支十二個符號也分為陰支和陽支兩大類:
陽支:子、寅、辰、午、申、戌;
陰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二地支代表的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國人民“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十二時辰的別稱匯總
1、子時
夜半、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丑時
雞鳴、荒雞。
3、寅時
平旦、平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
4、卯時
日出、日上、日生、日始、日晞、破曉。
5、辰時
食時、早食、宴食、蚤食。
6、巳時
隅中、日禺、禺中。
7、午時
日中、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
8、未時
日昳、日昃、日仄、日側、日跌、日斜。
9、申時
晡時、馎時、日馎、日稷、夕食。
10、酉時
日入、日沒、日沉、日西、日落、日逝。
11、戌時
黃昏、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墮、日曛、曛黃。
12、亥時
人定、定昏、夤夜。
時刻的劃分
古代用干支紀時。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一個小時為4刻,一個時辰就是8刻,一刻用現在的時間表示就是14。4分鐘。
午時三刻相當于現在的中午11:45。舊小說有午時三刻開斬之說,意即,在午時三刻鐘時開刀問斬,此時陽氣最盛,陰氣即時消散,此罪大惡極之犯,應該"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此外,每個時辰有還有正和初兩種說法,未到正時就是初。
以上就是十二地支對應的時間的介紹,更多關于八字入門知識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1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