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之人時常聽聞,放下屠刀立定成佛,那么這個放下是什么?是放下執念還是放棄追求?放下會如何,不放下又會如何,這佛法種種,早有了明理之法,因此下面就來和我們一起簡單粗略的看看放下到底是什么吧。
放下是用心做事
很多人覺得放下就是放松,松懈,其實不然,真正的放下是用心做事。在做事時不做與事情本身無關的事情,比如邊做事邊胡思亂想,邊做事邊覓心覓性,邊做事邊計較,邊做事邊情緒化,邊做事邊妄想我在做事等等,這些統統要放下。只有這樣才能對自己有益處。
放下是修行有度
學佛之人都要修行,而放下不是要你放棄修行,而是讓你修行有度,要合理搭配才有效。不然你再積極用功,只要不合理,那就可能用功過急過猛過度,這樣就過于作意,過于執著,就會把琴弦繃斷,就不能彈成曲調,也即不能修佛法,對自己的修行百害而無一利。
放下是認清世界
有人做錯了事,覺得放下就是逃避現實,把問題藏在心里不再去過問,讓自己強硬的認為已經放下了,其實這是錯誤的行為,放下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要你認清這個世界,認清事情的本質,讓自己不再犯錯,如此才算放下,如果你問題都不去理,表面說放下,那樣又有什么用?問題以后還會來,只要認清了世界本質,我們才能成為圣人。
因此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要各位從心出發,看清本質,以此來提升反省自己,以此來得到升華。
推薦閱讀:學佛故事,觀世音菩薩是否存在 了解觀世音菩薩 向觀世音菩薩求姻緣
佛經里的放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凡圣人者,都是放下了二元對立心,而成為圣者。放下是什么?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提起是什么?上求佛法,下化眾生。僧人舍家棄欲,青燈古佛,不明者以為躲避逃脫責任,而實際上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先求自己覺悟,再想法設法覺悟別人。佛教的大乘行者,他們所作的事業,不但是自他兩利,而且是利他重于自利,為人急于為己。孫中山先生曾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即是有見于此而說的。
對于我們凡夫,放下,是心里放下,事還照常做;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擔當,因為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嗔癡慢、五欲六塵,就是“放不下”。
擴展資料
佛經是佛陀說過的話的匯編,經是佛教教義的基本依據;律是佛教組織為教徒或信眾制定的紀律或行為規范;論是對經、律的解釋或闡述。其傳說部分也許是為了展現佛教的神奇之處;其哲學與修行部分是值得學習與深思的道理;其將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無論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釋一些科學中無法解釋的現象,達到導人向善的作用。
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稱為法師,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遍通經、律、論三藏的稱為三藏法師,如唐三藏法師玄奘。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佛經
什么叫做暫時放下,暫時放下是什么。
就是暫時不去想,暫時放下對某個人,某件事的執念,等到認為能很好的去解決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很多人一放下了,就完全放下了,就不會再去考慮了,總的來說,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計較不過來的,不是每件事都按自己的想法和心意去發展,人要學會樂觀,學會放下,學會包容,對于一些已經發生,或者不能改變的事情,唯一的辦法,就是放下,我們應該可以有放下的決心,和放下的勇氣,人要向前看,不管以前如何,都已經成為了過去,既然已經成為過去,糾結和苦惱都沒有意義了,不如開心的過好每一天,未來更值得期待,相信自己,也相信明天,樂觀和自信的人是不會被辜負的。佛曰:放下!是指什么?
這有一段典故有一天,僧梵志拿著鮮花要供佛.佛開口曰:放下.于是梵志放下了鮮花.佛又曰:放下.梵志不解.問道:兩手空空,還放下什么?佛曰: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一時舍卻,到了沒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但問世間能有幾人做到?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