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有許許多多的稱呼,例如正式稱呼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種,而佛教徒還有一種叫別稱,也即僧、沙門、和尚、阇梨還有頭陀,要真正區分清楚這些別稱,還是要花一定功夫的,因此下面就來為各位師兄簡單的說一下這些別稱的具體意思。
僧
僧這個別稱是緣由自梵文音譯的“僧伽”,意譯為“和合眾”,就是指許許多多單一的出家人和合相處在一起。所以僧實際上是一種集體的稱呼,當只有你一位出家人的時候,最好就不要稱為僧了,因為這個別稱,起碼由四個以上信奉佛法、遵守戒律的人所組成的組織才能稱為“僧”。
沙門
沙門的梵文音譯,也譯為“桑門”。沙門本是對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修行者的一個總的稱呼。但傳人我國后,就成為佛教徒特有的一個稱呼。
和尚
和尚也稱“和上”。在我國,“和尚”的稱呼最為常見。很多人就誤認為,只要是出家人就叫和尚,其實不然,這和尚的別稱本來是對有相當地位、學問并堪為僧師的男性佛教徒的尊稱,在古印度曾有博士之稱,不是現在隨隨便便一個普通的僧人就能使用這個稱呼的。
阇梨
阇梨的含義與和尚相近,也是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教授、規范正行等,即熟悉佛教徒的行為準則,能糾正弟子行為的一類教徒。阇梨與和尚的區別在于和尚的資歷比阇梨深。
頭陀
頭陀,對一類佛教徒的稱呼,原意是抖擻、棄除等。正宗的“頭陀”要拋棄一切物質生活的拖累,云游天下,修苦行,以乞食為生。所以也稱呼頭陀為“苦行僧”。
推薦閱讀:地藏的本愿是什么 地藏王菩薩成道典故 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哪里
佛教之都的別稱是什么
佛教之都意就是;佛教集中地世界上能稱為佛教集中地的 ‘佛教之都’是泰國首都曼谷。
1、 全國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
2、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 多個佛教寺院。寺廟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緣,成為曼谷街頭的特有景觀。
3、玉佛寺、臥佛寺、金佛寺最為著名,被稱為泰國 三大國寶。
曼谷不僅以寺院僧尼眾多,寺院遍布而被譽為"佛教之都",而且事 實上也確實為佛都:擁有32個成員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總部就設在這 里,是世界佛教集中場所。
寺院都有哪些稱呼
寺院的其他稱呼有:伽藍、蘭若、精舍、叢林、寶剎等。
1、伽藍
伽藍來自于梵語的“samghārāma (सँघाराम)”,也音譯作“僧伽藍摩”“僧伽藍”。原意是指僧眾共住的園林,即寺院。初期的伽藍以供奉佛陀的建筑為主體構成,而后來佛殿逐漸成為寺院的主體建筑。
2、蘭若
佛教名詞,其中若字念rě,梵名Aranya,原意是森林,引申為“寂靜處”、“空閑處”、“遠離處”,躲避人間熱鬧處之地,有些房子可供修道者居住靜修之用,或一人或數人。也泛指一般的佛寺。
3、精舍
最初是指儒家講學的學社,后來也指出家人修煉的場所為精舍,現在精舍多指都市人修身養性、追求人生真諦而求學的地方。
4、叢林
是梵語Vindhga Vana(貧婆那)的意譯,為眾僧和合同學安居的道場。又名檀林。叢林的真義,大智度論說:“僧伽秦言眾,眾多比丘和合一處,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祖師居之以今禪庭稱為叢林。”
5、寶剎
敬辭,稱僧尼所在的寺廟。佛寺或佛塔的美稱。在佛門中,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請問法師,貴寶剎在那里?"就是請問法師的常住寺院在那里的意思。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寺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伽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蘭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精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叢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寶剎
佛的十種稱呼
如來、 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1.如來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其義為:乘真如之道而來。
2.應供
應供的梵文為阿羅訶,其義為一切天與人皆應供養;
3 .正遍知
正遍知的梵文為三藐三佛陀。
4 .明行足
明行足的梵文為鞍侈遮羅那三般那。
5.善逝
善逝的梵文為修伽陀,其義為好去。
6 .世間解
世間解的梵文為路迦憊,世間有有情世問及無情世問兩種。
7 .無上士
無上士的梵文為阿耨多羅。
8 、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又譯為調御師。
9.天人師
天人師的梵文為舍多提婆、 魔㝹舍喃。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這裹雖是合在一起說,但實在是兩個尊號:佛與世尊。
擴展資料
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后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后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自佛陀入滅百年后起,原始佛教內部由于對教義的理解不同,曾發生多次分裂,進入部派佛教時期。
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于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后傳入中國云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三藏經典使用的語言主要是屬于巴利語系,故又稱為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
現代中國南傳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思茅地區、臨滄地區、保山地區,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南傳佛教。參見傣族佛教。
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圣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故亦稱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后北上。
印度大陸的聲聞佛教和菩薩乘佛教是同時傳入東土的。除大乘經典外,中國現存的印度大陸各部派的聲聞乘經典也很豐富。達摩祖師西來,曾贊嘆“東土漢地,好一派大乘氣象!”由于中華文化的社會環境和人文根性,漢傳佛教主流為菩薩乘佛教(又稱大乘佛教),聲聞佛教在漢地一直不如菩薩乘佛教被接受和流行,尤其到后代,“漢傳佛教”幾乎成了大乘佛教的代名詞。由于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故也稱為“漢語系佛教”。
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藏傳佛教的戒律體系是完整的佛教體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應俱全。藏傳佛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藏族地區形成和經藏族地區傳播并影響其他地區(如蒙古、錫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語傳播的佛教,如蒙古、納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語言或文字,但講授、辯理、念誦和寫作仍用藏語和藏文,故又稱“藏語系佛教”。
回鶻佛教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西域、敦煌出土了為數極為豐富的古代回鶻文文獻,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佛教內容。這些文獻填補了歷史記載上的許多空白,為古代回鶻佛教、歷史、文學、語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資料,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重視,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對回鶻佛教文獻的研究可以說是20世紀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為輝煌的領域。在世紀之交對這些成果進行總結、回顧,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教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