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周易入門:關于《周易》的理想人格問題

解夢佬

理想人格是人生追求的完善的目標,也可以叫做人生境界。每個現實的單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并且一生都在為實現自己的境界追求著,實踐著。他的一切思想行為,品德修養,最終都歸結到這一點上。有人自覺,有人不自覺,有人的境界低,有人的境界髙,有的人境界稱得上偉大。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單個人的人格或者人生境界一般都從自我的實踐中體現,不形諸文字,缺乏系統化、理論化。形成單個人的人生境界的因素主要是歷史文化背景、現實社會的影響、時代精神的薰陶、各類教育的培養以及個人的素質。一種哲學或者一個哲學家,只要論及人生論問題,必然事實上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人生論的一切理論原則最后都要通過所設計的理想人格集中地表現出來。在中國古代,儒、道、法、佛各派都有自己設計的理想人格。這樣的人格是哲學化的,系統化的,也是理想化的,所以稱之曰理想人格。形成哲學理想人格的因素主要在理論方面。首先與怎樣看待人的本質有關,也與以抽象個體為本位抑或以社會化、整體化的個體為本位這一問題有關。最后,還與是提倡主客統一還是主張主客混同有關。西方哲學人生論以抽象個體為本位,鼓勵個人利己主義,它的理想人格必是個人奮斗,個人膨脹的英雄。中國道家哲學認為人應是自然的而不是社會的,鼓吹物我混一,萬物一齊,泯滅主客的差別,因此它追求自然主義的人生,號召遯隱世外,回歸自然。中國儒家學派的哲學以社會化、整體化的具體的個體為本位,主張作為主體的人應當積極地認識客體,把握、適應客體,力求達到主客觀統一。因此它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現實的,積極的,受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制約的,愛己亦愛人,表里一致,行為與思想高度和諧的,非個人主義的人。

《周易》屬于儒家哲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它設計、追求的理想人格必然是儒家式的。具體說,《周易》追求的理想人格有兩個層次。低級層次的是君子,高級層次的是圣人。君子相當于孔子自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水平。而立是知禮,禮是仁義的形式,知禮即能行仁義。知者不惑,不惑是知者的表現,對客觀世界以及對自己已有相當的認識。這能夠做到仁且知的人就是《周易》每每提及的君子。君子一詞在《周易》共出現124次,其中經文20次,傳文104次。《周易》使用的這些君子概念雖然具有階級的含義,所指全屬于統治階級范圍內的,如大象言及的君子之所當為,往往是政治性的。君子以勞民勸相,君子以治歷明時,君子以議獄緩死,等等,是只有在位的統治者才談得到的。但是,君子在《周易》里主要的意義還是在道德方面,是道德領域的概念。因為《周易》把在位的統治者劃分為君子與小人兩部分。君子與小人的劃分主要是道德意義上的。小人一詞在《周易》里有時也有階級的意義,指勞動者而言,如《系辭傳上》說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此小人顯然是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不可能是統治階級內的人。但是,《周易》里的小人絕大多數是品德低劣的人而與品德高尚的君子相對應。《泰?彖傳》講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否?家傳》講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有小人之道,而且二者存在著你消我長的對立關系,如果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劃分,道長道消的說法便不可理解。又,《遯》大象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師》上六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系辭傳下》:小人不恥不仁。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這些小人都是道德意義上的,是品質卑劣的人。

《周易》言及君子達一百多次,對君子的要求多得很,而最基本的是《乾?文言傳》解釋卦辭元亨利貞的那一段話,即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這里明確說仁義禮智是君子的四德,實際上是提出了君子人格的基本規定。我們從《周易》別處能夠尋得證明。《乾?文言傳》先說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君子的日常舉動行為就是成德的過程,或者說君子成德表現在實際行動中。接著又說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平素無事時可以學,可以問,可以寬,一旦有所行動,有所作為,干實際的事情,就要以仁為指導原則,亦即君子不行則已,行就要行仁。

《系辭傳上》有一段話提到君子之道包括仁知兩方面。它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意謂君子之道很少見,不是沒有,而是一些人看不見,一些人見不全。君子之道不是別的,它也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在君子身上的表現。君子之道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一陰一陽是事物變化的規律,陰轉為陽,陽轉為陰,陰又轉為陽,陽又轉為陰。陰陽交迭轉化,造成事物發展。事物發展必然采取一陰一陽的形式,猶如走路,左腳右腳交替邁出方可前行,也猶如時間的流駛,倘無晝夜晦朔、春夏秋冬之分,時間也將停止。一陰一陽是氣的流動。清人戴震《原善》說,道者行也,氣化流行,生生不已也,是說得對的。繼之者善也",陰陽變化,繼繼不斷,生生不已,沒有盡頭,就是善。善即元者善之長的善。據戴震說,生生不已是仁,生生而有條理是禮,有條理而不可亂是義。于是一陰一陽之道含有仁義禮的意義。戴氏此說可備參考。成之者性也,氣化流行,生生不巳的善一旦落實而成為某一事物時,便是性。《大戴禮記?本命篇》說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繼之者善也,就是命;成之者性也,就是性。前者行化育之功,是陽之事,陽即仁。后者成生物之亊,是陰之事,陰即知。人的側重點不同,著重仁的人以為道就是仁,著重知的人以為道就是知。其實君子之道是善與性具備的,只有仁知合觀,陰陽兼體,方能把握其全貌。這就是,說君子是仁知兼具的人,君子之道是仁知交互起作用的道。

對照《論語》看,更可證明《周易》的確將仁與知視為君子理想人格的基本要素。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憲問》)仁是做君子的標準,但有時有的君子可能達不到此標準,然而小人卻絕對沒有行仁的,倘小人能行仁,那麼小人便不再是小人。可見,仁與不仁是君子小人的一條嚴格的道德界限。《系辭傳下》說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小人不以不仁為恥,不以不義為可畏。小人可以不行仁義。反之,君子是恥不仁畏不義的。君子必須行仁義。仁義是君子理想人格所必備的。《說卦傳》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處的仁與義本指人所生活其間的血親與政治兩種社會關系而言,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講仁與義是人之道。這個人之道應當說小人也含在內。但是此仁與義也可做道德范疇看,此人之道也可理解為君子之道。君子善于以仁與義的態度解決自身與社會兩種關系之間的關系問題。

以上就是周易入門:關于《周易》的理想人格問題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想閱讀更多周易基礎的相關資訊,搜索“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關注并回復“周易基礎”,免費為您解答。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4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