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藍圖
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憂患,是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出現難以擺脫的生存危機。人口嫌炸,糧食緊缺,能源枯竭,森林破壞,氣溫變暖,水源污染,酸雨降臨,廢物成災,臭氧層破壞,耕地貧瘠化,土地荒漠化,等等。由于人類肆無忌憚地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利用,以獲取眼前利益,忽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今物極必反,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自然的無情報復,人類已嘗到自己釀成的苦酒。西方一些有識之士早已發出警告,可悲的是一些利令智昏者仍然我行我素,無動于衷,掠奪式的開發利用依然無休止地進行,千方百計把環境污染的禍水引向落后國家,力圖轉嫁于滯后民族。如何才能走出人類生存危機的困境?人們初步意識到這都同西方盛行的機械唯物主義分不開。不少西方學者把希望寄托于東方文化。懦學及《周易》思想無疑地顯示了魅力。《周易》早已玄思宇宙,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正如江澤民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學術講演中指出的: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其基本思想,《易傳》概述為天人之際三綱領,寫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天人之際三綱領肯定天道、地道同人道的統一,人同自然從來處于和諧統一的宇宙整體之中。人當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服從自然規律,而不可任意違背它。《周易》及受其影響的道家思想,從來不主張人同自然敵對,而主張同自然和諧一致,當然也從未設想人類會受到自然報復的問題。
《周易》從宇宙整體出發,強調人們的行為與生活當受自然支配,提出: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圣人如此,百姓莫不皆然。《周易》認為圣人效天,十分嚴格,指出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或預測天時的變化而主動配合,或遵循已成的天時變化而不失時機,順應自然規律,利用之,控制之,為人類造福。
人在自然界面前,并非一味消極被動,只能順從而無所作為。《周易》主張:人的主體能動作用,表現在贊天地之化育,提出了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原則,既順應自然規律,又能動地改造自然。明清之際著名易學家王夫之,闡述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寫道: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也。王夫之進而提出以人造天思想,強調人的主體能動作用,寫道: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任天而無能為,無以為人。這就是說,只要人掌握客觀規律,就可以充分發揮主體能動作用,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創造奇跡,救死為生,教愚為哲,化無為有,靖亂成治。王夫之的思想,實是對《周易》思想的創造性發展。
同西方機械唯物論者片面的戡天思想相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從來重視天人合一。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莊子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號召人們無以人滅天。北宋哲學家張載講得更富感情:民吾同胞,物吾與(友)也。他們都強調不但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人同生物之間,亦當和諧相處。莊子和鮑敬言還十分生動地描述過人同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樂趣。
天人合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宇宙觀,同時也是一種觀察處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其深邃的哲學智葸,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特色。把人與自然視為統一的整體,人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當時刻注意同自然融為一體。和諧共處,要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不可輕念破壞它,更不應與之敵對。
展望未來,我們對人類的前途應抱歷史樂觀態度,堅信21世紀必有大智大勇者出,順乎天而應乎人,力挽狂瀾,引人類至自由幸福的新天地。東方文化同西方文化相互補充,充分有效地利用現代科學的強大威力,解鈴還是系鈴人,人類自身造成的種種難題,終將被人類自行解決。一個天下和平、崇德廣業、人己和諧的新世界,遲早會展現出來;一個空氣清新、水源潔凈、山川秀麗的生態環境,終究會在人間呈現。21世紀,將是以儒學和《周易》思想為特色的東方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定能為21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新貢獻。
以上就是“天人合一”——《周易》的世界藍圖的介紹,更多關于周易基礎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