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系辭傳下傳:第五章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解夢佬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釋】易經上說:心思恍惚地走來走去,如此只會有少數的朋友來順從你的思想。

孔子說天下的百姓群眾,他們究竟在想些什麼,擔心什麼呢?全天下的人民到最后還不都是回歸到同一個地方去,但,走的路卻不同,天下有恒定的道理,本來是一致的,由于人們總有諸多的考慮;所以天下的人民到底是在想什麼?憂慮什麼呢?

從孔子這段話,可知人類求生存的目的與法則是永不變的;由于自私,重視個人利客,所以產生許多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釋】這段話是孔子說的:太陽西沉下山,月亮就升起出現:月亮消失后,太陽又出現;太陽與月亮互相交換著更移著,漸漸產生光明。季節也是一樣,冬天消失,夏天接著來;夏天過去,冬天又出現;寒冷與著熱互相交換著,形成春夏秋冬的歲時節令。

至于所謂的過往,并不是說一去就不復回,那也只是短暫的離去;而所謂來,更不是長久存在,亦只是暫時間的擴展而已;在此互相的感應間,便產生了所謂的利益。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釋】接著孔子進一步的說明:尺蠖這種動物將身體彎曲收縮成一個團,這種行動是為了求得進一步的伸張;龍和蛇的冬眠行為,乃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身體,再精深研究道理,更加融會貫通,來學以致用。而我們利用知識,使得己心安理得,更是為了崇尚品德。

當超過某一層面時,漸漸走入神奇的境界時,便不是普通人所能知解的。若能夠窮極宇宙的神秘,得知萬事物變幻的道理,這則是圣人者所應具備的崇高德性。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振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釋】易經上的困卦上這麼說向前走去,可能有大石頭阻礙,而后退則是滿地的蒺藜,所以造成左右為難,進退維谷;最后回到家卻又看不到妻子,這實在是兇惡的一種征兆。
孔子因此解說:大石頭,本來是沒辦法移動的,但卻硬要把它移動,這會使名譽受損。而蒺藜多刺,更非該入之地,若是草率進去,必會被刺到,而身遭困難,陷入危亡之境,到那時哪能看到妻子呢?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鞾】易經上解卦中說五侯公伯射鷹,只要是站在高高的墻上,是一定有獵物,不會失利。

孔子則說:鷹,是種飛禽,而弓箭則是一種利器,射措的則是人。試想,君子把利器藏在身上,等待有利的時機采取行動,如此,怎麼會不利呢?

只要在行動上能把握機會,做事不馬虎,打獵定有所獲。這是說行動上有完善的器具,當然會迎刃而解。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釋】孔子說小人者,不會說因為不仁德而引以為恥,也不會說以不義而感到害怕,若是事情沒有利益的存在,他是不會有進取心,若是不加以恐嚇,他更不懂得替戒;若是說有些小過錯,而能給予他適當的懲罰,他就會警戒,而不會闖大禍,這正是小人的福氣啊!

易經上這麼說:將犯人帶上腳鐐,雖然說是腳趾頭會因此而磨傷擦破,但長久以后就不會有災害。易經上就是這個意思。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弟為也,以小惡而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釋】若是不能累積善行,是不能夠成名;只要不累積罪惡,也不致使自己身亡。一般無知的小人會認為小的善行不會有什麼好處,所以也就不愿去做,以致于惡行累積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而犯罪也到了無法消除的地步。

易經上說在肩上扛著捆綁的枷鎖,會磨損耳朵,所以象征兇兆。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與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釋】孔子說危險的產生乃是因自認安全才會發生;至於滅亡,亦是因為自認可以長存以致發生;混亂,更是自認治安好才會發生。

所以當君子處在安定時候,切不可忘記危險;在存在之時亦不可忘記滅亡;在良好治安下,更忘不得混亂;也就是居安思危,這樣自身才能安全,國家始可保存。

易經上說滅亡了!滅亡了!要時常將這句警語掛在口上,就好象把牛馬拴在堅固的桑樹上。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釋】孔子說廣德合非常淺薄,地位卻非常尊貴;智慧低陋,卻可圖謀大業;力量雖然微弱,卻能擔負重大責任;如此則很容易招致災禍。

易經上說:鼎的腳被折斷了,弄翻鼎,糟蹋了君王賜予的美味,結果濕淋淋的,這是兇惡。這段話意思是說才智不能夠勝任其事。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釋】孔子:知曉事情的神奇嗎?為君子者,對上位者不巴結諂媚,對下位者也不會欺侮輕視,能夠堅指正義道理,遵循著事情原理,這樣就可以懂得事情的神奇奧妙了。

幾,是動機的微妙,可以予先判斷存與兇的征兆,君子者若能看破這神動機的微妙之變,就能夠很快地應變,采取行動,而不會終日遲待。

易經上說在行徑當中,若是有塊臣石擋住前行,那時便用不著終日等待,則應該立刻改變原程,選擇另一條途徑,必須這樣堅決,才有吉兆。

試想,既然已經遭巨石阻擋,為何還需等待,分明是該見風轉舵,這道理很明顯地便可判知。君子能明了事情微妙神秘的道理,對于事情處理的態度是該柔弱或剛強;只要能懂得判斷,便可獲得眾人的信賴。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無祇悔,元吉。

【釋】孔子對著學生顏間贊賞著說:顏回這個年輕啊!可以說幾乎是這樣的個性嗎?他一有過錯,從來就不會說不知道;知道了,也從來不會犯第二次。

易經上的復卦中說:在當你迷失路的時候,切不可走得太遠才想回頭,這樣只會造成重大的悔恨,若能如此,則是大吉大利。

孔子最心愛的學生是顏回。在《論語》中,魯哀公曾經問過孔子,你認為最好學的學生是誰?孔子這麼回答我有位學生,他叫顏回,非常地好學,不僅如此,也從來不遷怒於人,亦不犯同樣的過錯,但卻不幸爭夭,此后我再沒遇上比他好學的了。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釋】在天地宇宙間,陰陽二氣互散迷漫,產生了許多變幻,於是漸漸形成了萬物,是非常完美無缺;而雌雄男女互相交媾,產生許多變幻,也使得萬物形成。

易經上的損卦說:三個人一起行動,各有各的主張,行動上也不會一致,所以說必須有人放棄自己的成見。而若是一個人單獨行動的話,就能得到志道相同的朋友。所以說天下之道必達一致。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可恒兇。

【釋】孔子說:君子會先將本身安定下來,然后才會采取行動;也必會先使自己心平氣和,然后才讓自己開口說話;同時也會先建立感情,然后對事才會有所要求。

君子有了這三種的修養,所以不管是待人或處事,都會完美,毫無差離。本身要是有了危險,且又要人民配合行動,則人民定不會跟隨;若是加以語言來恐嚇,則人民更不會響應,此外沒有建立濃厚的感情,又要去要求別人,則人民一定不會支持的。

若是繼續如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則一些想加害你的人便會來到。

所以易經上的益卦上說若是得不到幫助,甚至於遭受到外人的攻擊,以至動搖意志,象這種情形,就有了兇險。

以上就是系辭傳下傳:第五章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介紹,更多關于易經全文的內容請繼續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4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