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益卦,震下巽上——益人終能自益
[卦辭闡幽]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曰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上卦本為乾,下卦本為坤,乾的第一爻與坤的第一爻互易位置,即成為《益》卦,因而有減損上方增益下方之象。民為國之本,益民實質益己,因而卦名《益》。又,上卦巽是風,下卦震是雷;風愈強雷愈響,風助雷威;雷愈響風愈急,雷助風勢;風與雷相互助長,氣勢增益。下卦震是動,上卦巽是木是風,卦象又為木船為風所漂動,故有利涉大川之喻。益:富足、增加、利益、好處。木道:這個卦中的上卦與下卦都是屬于木的,所以稱木道。
損上益下,從古代社會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統治者自損以補益在下的平民百姓,人民得到益處而統治者自身也會因此得到益處。民貧,朝廷的統治就不穩固;民富,朝廷才能免除憂慮。所以高明的統治者善于使用損上益下之道,從上方施利于下,其統治才能光明昌盛。
[爻辭解意]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大作即大的作為。厚事即重大的事情。初九是損上益下的開始,由于在上者的施與,使初九增益,發展當然是無限的,可以大有作為,并且會獲得大的吉祥,沒有過錯。象傳說:下不厚事也,是說初九,本來位卑,不可作大事,但得到增益之后,就可以有功而無過,可以作大事了。
這一爻,說明民眾得到施與增益之后,就可以大大地發展進步。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這一卦是損上益下,六二以柔居陰位,是剛不足者。初九的陽剛向上發展,增益了六二,六二又與這一卦的九五陽剛相應,于是,九五就用有余之剛,彌補六
二陰虛的不足。象傳說:自外來也,即指外卦的九五。但事在人為,六二得到增益之后,需要永遠堅持正道,才會吉祥。
這一爻,說明力量不足,柔順,謙虛的堅持走正確道路,就會得到吉祥。惠心是施惠之心。德是施益在下的德政。
六三:益之用事兇,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六三是柔爻居下卦的上位,與九四相鄰,因為發生兇事,請求增益,公即指六四;得到增益,是由于手執信物,心中有誠,說的是實情,這樣做,當然無咎。同時,六
三又與外卦的上九相應,意味著六三受損,也是上九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六三在與六四的比鄰關系、
與上九的相應關系中,處于損上益下之時仍然得到了平衡,所以象傳說,固有之也。
這一爻說明,受益要有誠有信,堅持正道而受益。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六四是柔爻在上卦得正位,好比鄰近天子的公爵,同時爻義與六三相連貫。下從六三,上依九五,而能以中正行事,用正確的態度順從九五至尊,在損上益下,因動而順主時,能夠損己益人,隨從國主遷都。這樣,就實現了自己的志向。
這一交是說損己授人,隨人益己。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九五剛正,是施益于下的賢君,更信任六四能將恩惠布施于人民,因此用不著過問,也知其能辦得至善吉祥。也信任他布施恩惠必不居功為己有,而能傳達我的德政。
象傳上說:所委任的人,能把施惠的大德公布的明白,如此便可大展抱負了。
這一交說明,有施即有受的精神。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上九剛強,不中不正又是益卦的終點,所以如果再多求受益而不知廉虛,必會求益不得,甚至受到攻擊。又因只重利益,以致患得患失,而意志動搖,毫無恒心,結果兇險。
象傳說:無人給以援助,因其言辭中沒有誠意,只是他的片面之語,自欺而后人欺,因而遭受外來的攻擊。
這一爻說明,人不可貪得無厭。
[益卦點悟]
益下則固其本
上與下、損與益,這種雙邊活動乃是在國家社稷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的。為上者不體恤民瘼,老百姓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天下立馬就要大亂。這就像范仲淹所說的那樣: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由此可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見,損下益上也罷,損上益下也罷,不管表面上直接受損的是誰,但是在國家社稷這個統一體之內,受損者最終還是能夠有所得益。這就是上下、損益之間最突出最根本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益卦例解]
益人終能自益
益民則民悅,民悅國無疆。清初統治者明白此理,輕徭薄賦,奠定了大清的盛世之基。
清初,由于經過長期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耕地大量荒蕪,農民死亡逃徙,全國各地呈現一片荒涼蕭條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極端困苦,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形勢十分嚴峻地擺在清統治者的面前。要維持自己的統治,就要緩和階級矛盾,安定人民的生活,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進一步竭澤而魚,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不僅不能穩固自己的統治,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因為廣大農民己在死亡線上掙扎,根本不可能承受明末統治者那樣大的剝削量。清統治者從明朝的滅亡中看到,苛重的剝削是造成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認識到收拾民心,莫過于輕徭薄賦,行蠲免,薄賦斂,則力農者少錢糧之苦,而從逆之心自消,因此,采取了輕徭薄賦的政策。這對當時的清統治者來說,是鞏固政權的惟一途徑。
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七月開始,清政府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分別減免田賦,或全免,或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免一
二年或三年不等。自順治元年始,凡正額之外,一切加派,如遼餉、剿餉、練餉及召買米豆盡行蠲免。并規定,賦稅征收以萬歷初年《賦役全書》所載為正額,其余各項加增盡行免除。
為了確定征收賦稅的依據,避免地方官任意加增,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下令重修《賦役全書》,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完成。從該書規定的數額看,清朝對農民的賦稅征收要比明朝明顯減輕。為了使農民自己知道所交錢糧的數目,以防胥吏從中舞弊,清政府于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頒刻易知由單。單內開列各州縣應征本折款項,共計起運若干,存留若干,每畝應征銀米數目等,將單當眾散給,收取本人親筆領狀。如果單外多征者,準許告發。此外,又將應解漕糧改為官收官解,不得仍派小民,從而免除了部分解戶的賠累之苦。
清初,特別是康熙年間推行的輕徭薄賦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安定人民生活,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康熙以后,全國耕地面積擴大,人口增長,均與這一政策有一定的關系。可以說,這一政策的推行,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益人必然使人悅服。不但治國如此,對于個人而言,如果能誠心誠意,益于他人,也必然能得到他人誠心誠意的回報。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第四十二益卦震下巽上——益人終能自益的內容,希望以上內容能對您有幫助。如果您想了解到更多的周易全書,請多多關注解夢佬算命網。更多精彩內容歡迎您來閱讀。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4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