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吃湯圓,吃一個湯圓是圓又圓......這首兒歌是陪伴我們從小到大的,而對于元宵節我們兒時最深的記憶就是吃湯圓,好像每個地方元宵節的習俗都不同但是吃湯圓的習俗卻都是相同的。湯圓寓意著團團圓圓,家里的長輩總希望家庭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夠和和美美,萬事團團圓圓,所以每到元宵節我們總是少不了湯圓,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元宵節的習俗有很多、關于元宵節的來歷及傳說也有多種,下面就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2016元宵節是幾月幾日
問:2016年的元宵節是幾月幾日?
解答:從萬年歷中我們可以看出,2016年的元宵節時間為:2016年02月22日,農歷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丙申年 【猴年】庚寅月 甲戌日 星期一
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與中元節、下元節和稱之三元。之所以稱它為元宵節是因為正月是農歷的圓月,而古人常夜稱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燈、猜燈謎,對此加
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2016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燈節。所以稱正月十五位元宵節。
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
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歷的元 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宜:塞穴、結網、取漁、畋獵
忌:嫁娶、安門、移徙、入宅、安葬
元宵節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
人們對于元宵節的來歷總是眾說紛紜,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元宵節的來歷到底是怎麼樣。
2016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 間盛
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 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
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 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民間于元宵節的傳說:
元宵節傳說一: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 里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 就發現有個宮
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 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 她進宮以后,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
了之,于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后,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
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 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
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
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2016元宵節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 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
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里張 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
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 于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 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
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傳說二: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
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
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
日子。
元宵節傳說三: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2016元宵節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
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
關于元宵節的習俗都地方都不相同,只要吃湯圓的習俗是一樣的,其他各地習俗詳解:
2016元宵節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于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
曲 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于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 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余種,大多
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于宋朝。 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 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
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1.元宵節吃元宵
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北方為滾元宵,南方為包湯圓。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
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 各階層的歡迎。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
社會各階層的歡 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3.元宵節習俗 - 巴烏節
彝族的 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于云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 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
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后,眾人分食。后來逐漸演變成 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 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
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 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4.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5.元宵節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元宵節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于上古時代。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
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9.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 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
期平安。 賞花燈是元宵節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燈之外,還可以放煙花助興。
10.元宵節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11、元宵節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 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分的人
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 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12、元宵節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13、元宵節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各省元宵節習俗
各省的元宵節習俗,大家可以了解下其他省份的元宵節習俗。
2016元宵節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江西省
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臺灣省
在臺灣, 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 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山東省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 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 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湖北省
云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 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 云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 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云南省
云 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 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 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江蘇省
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以上就是元宵節的習俗由來詳解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想閱讀更多元宵節祝福語的相關資訊,搜索“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關注并回復“元宵節祝福語”,免費為您解答。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3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