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姓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也許還有許多的朋友不知道汪姓的來源,親們不要著急,以下由解夢佬算命網為您排憂解難!
汪姓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汪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悠久源長,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
商、周后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
197年漢龍驤將軍汪文和避亂渡江南遷,孫策授其為會稽令,遂居于歙縣,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孫汪華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內分布最廣,故人稱"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華之后"。歙、黟為汪華長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寧、祁門為汪華第七子爽之后;績溪為汪華第九子獻之后,構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
汪姓的來源之遷徒分布
歷史上汪姓的分布與遷徙先秦時期,汪姓最初活動于浙江、河南、陜西、山西、山東地區。兩漢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皖、贛、浙、蘇地區,已經發展為當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從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貴州、四』If、兩廣和福建地區擴散。清初汪姓始入臺灣。
宋朝時期,汪姓大約有近4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6%,排在第三十二位。汪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占全國汪姓總人口的53%。汪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這兩省集中了汪姓總人口的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這兩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全國形成了以安徽為中心的皖、贛、浙、豫的汪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汪姓大約有62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67%,為明朝第二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汪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這三省大約占汪姓總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這兩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占汪姓總人口的45%。宋元明期間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遷移。全國仍保留以安徽為中心的皖、浙、贛汪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汪姓分布與圖譜當代汪姓的人口已近430萬,列在全國第五十六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汪姓人口由62萬增到456萬,增長了7倍多,汪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汪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兩省,大約占汪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江蘇、江西、云南、湖南,(www.ziweifu.com)這六省又集中了29%的汪姓人口。安徽為汪姓第一大省,約占汪姓總人口的30%。全國形成以安徽為中心沿長江向四周逐步遞減的汪姓分布特征。在600年期間,汪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的回遷十分強勁,尤其突出的是向西部四川的遷移。汪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皖浙蘇滬、湖北大部、河南東南、湘贛閩北部、川渝、貴州大部、云南東部、廣西西端、陜西南端和西段、甘肅南部、黑龍江東部,汪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9%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9.8%,居住了大約65%的汪姓人群。在湘贛閩南部、粵瓊臺、廣西大部、貴州東南、云南大部、青海東部、陜甘中部、寧夏、豫魯大部、遼吉、黑龍江大部、內蒙古西部和東部、新疆西北,汪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3%--0.3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國上面積的40%,居住了大約31.2%的汪姓人群。
遷入臺灣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臺灣島, 《臺灣通志·人民志》關于臺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于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臺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臺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臺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臺北三垂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后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后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后由閩入臺。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潤居臺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于翠竹北——堡舊港莊(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于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于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臺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臺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臺灣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臺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臺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臺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臺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臺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臺中89戶,臺南80戶。其中以臺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制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于臺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表元件貿易。后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www.ziweifu.com)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徒居海外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扎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制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汪姓起源之郡望堂號
堂號"越國堂",唐代汪華封越國"忠勤堂",明代汪廣澤封為忠勤伯。另外,汪氏還有堂號"平陽"、"六桂"。郡望平陽郡:三國時魏分河東郡置治所在平陽,相當于今天的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
新安郡:晉時由新都郡改置,相當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隋代玫歙置,后來移到了歙縣。六桂:就是"六桂聯芳"的譽稱,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閩縣,相當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來改為閩州。唐代景云年間改武榮州置縣。
汪姓的家譜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專門為記錄歷代家族成員及其血 緣關系編寫的書冊,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一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這種同一血緣的延續與分化,最初是靠口頭記憶和傳承的,從文字產生以后,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文字記載族系的繁衍·傳承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明清以后,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汪·姓家譜亦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www.ziweifu.com)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又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家譜,并且每隔幾年還要重修,但由于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保存下來的族譜并不是很多,且多為清以后的。《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汪姓家譜259種,《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汪氏族譜131種,其中明代編修的有50種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姓氏族譜中是少有的。
汪姓起源之男孩起名
汪力逌 汪明婕 汪華飛 汪其立 汪斡軺 汪錦澄 汪志力 汪梓浩
汪博雅 汪梓欣 汪錫亭 汪博文 汪星辰 汪浩博 汪君昊 汪曜文
汪運辰 汪運晨 汪星晨 汪仕文 汪昊宇 汪梓暄 汪皓軒 汪凡淳
汪淼淼 汪中海 汪鶴軒 汪道圣 汪鉆驊 汪文龍 汪泊君 汪羽墨
汪文昊 汪慢慢 汪云宇 汪胤祥 汪慶勝 汪慶彬 汪得巧 汪向東
汪向陽 汪藝博 汪星瑞 汪文瑄 汪文鐸 汪敬之 汪裕涵 汪靜萱
汪梓燦 汪琳哲 汪煜城 汪知懿 汪芝懿 汪婉婷 汪婷婷 汪雅琳
汪睿汪 汪小偉 汪國安 汪恒溢 汪美連 汪易陽 汪惠麟 汪鳳麟
汪慧麟 汪麟霞 麟 汪麗娟 汪隆瑞 汪泊熙 汪帛熙 汪保春
汪子淳 汪博翰 汪宇諾 汪思凡 汪鑫宇 汪艾涵 汪蜇邵 汪子靈
汪姓起源之女孩起名
汪軍艷 汪嫣妮 汪慈媛 汪雅媛 汪楊媛 汪淑琳 汪維瑩 汪雅芬
汪鈺瑤 汪杰文 汪婭妃 汪卓婭 汪琳曜 汪琳姚 汪琳瑤 汪代玲
汪子婭 汪婭瑩 汪婭婭 汪學瑤 汪時英 汪華玲 汪萍霞 汪瑤瑤
汪育文 汪幼梅 汪彩紅 汪以玉 汪寶玲 汪芝琴 汪豈玉 汪秀岑
汪曉娥 汪小娥 汪靖媛 汪生芬 汪祖媛 汪忻怡 汪晶紅 汪月萍
汪美婷 汪婧夷 汪筱玉 汪歆悅 汪悅蓉 汪越蓉 汪月蓉 汪鑫蓉
汪蘇瑩 汪悅彤 汪酥瑩 汪學潔 汪玲方 汪宗文 汪宇瑤 汪天花
汪倩怩 汪呂玲 汪梓文 汪悅竹 汪欏文 汪琴森 汪琴檸 汪辛媛
汪之媛 汪小婭 汪佩芬 汪躍文 汪惠婷 汪亞文 汪貞娜 汪飛霞
汪霞霞 汪夢嬋 汪霞江 汪昱莉 汪昱麗 汪琴艾 汪敏燕 汪偉玲
汪琴緯 汪琴懿 汪蘊潔 汪莉荔 汪莉麗 汪莉利 汪仁芳 汪喜妹
汪吉蓉 汪欣蓉 汪沛蓉 汪霈琳 汪尤文 汪泓琳 汪萱妍 汪興妍
汪嘉瑩 汪思美 汪源琳 汪浩潔 汪黎瓊 汪以娜 汪鑫玉 汪慧文
汪迪文 汪秋麗 汪銀娜 汪久妹 汪六梅 汪瑯婷 汪秋怡 汪婭男
汪良玉 汪麟婭 汪煥玲 汪雨玲 汪艾玲 汪芬玲 汪名紅 汪雯婧
汪琬婷 汪倩藝 汪雯霞 汪英英 汪妙紅 汪蓉可 汪頤芳 汪宜婷
汪莉茗 汪端娥 汪忠紅 汪怡帆 汪婭卓 汪婭妮 汪銘雪 汪曼琳
汪金瑩 汪獻紅 汪蔫穎 汪琴雨 汪芊琴 汪怡芊 汪懿玉 汪驀雪
感謝閱讀汪姓起源來源詳解,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謝謝大家對解夢佬算命網的支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