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經涉及馬的卦爻辭共有十一條,包含多重文化意蘊。
馬意象烙刻著原始搶婚習俗的印跡。《屯》六二云:屯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乘馬之人成群結隊地前來,乍一看,以為是搶掠的敵人。仔細辨認,才知道原來不是敵寇而是前來求婚的。被強行娶走的女子在馬上涕泣不止,淚水漣漣。《賁》六四云: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白馬經過修飾,大放光彩,奔行輕疾,英姿颯爽。它負載的不是意在掠奪的寇敵,而是迎娶新婦的男子。匪寇,婚媾的判斷,既說明乘馬為寇的情況經常出現,也意味著當時存在搶婚習俗,所以見到馬,才會產生兩種印象。馬是陽剛力量的體現,意味著強焊、搶劫、攻擊性、侵犯性行為。
馬,往往聯系著戰爭。《周易•大畜》九三云: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這條爻辭展示的是良馬奔逐,武士演練熟習車馬防衛與進攻技能的場面。編撰者認為,如此則能夠度過艱難險厄,既能夠保衛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還利于有所前往,即開疆拓土,增加財富。不僅是被動的防御,還可以主動地出擊。馬的數量多少和質量高低,是衡量一個部族基本實力的重要標尺。因而,大力畜積良馬,訓練車馬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馬匹的雄壯代表力量、安全和強盛。
喪馬在《周易》馬意象群中顯得比較特別。《睽》初九云:悔亡。喪馬勿逐,自復。《睽》卦講述一個人離家在外獨自流浪的遭遇。喪馬是失陽之象。爻辭告訴占問者丟失了馬匹,不必去追逐尋找,它自己會回來的。這很可能是對人們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后代的故事證明馬確實有識路的本領。《韓非子•說林》記,(齊)桓公伐孤竹,春往冬還,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老馬具有辨識舊途的能力,在戰爭中還起到一定的作用。
《周易》中還有一條與喪馬相關的爻辭,難以索解。《中孚》六四云:月幾望,馬匹亡,無咎。月亮將要盈滿的時候,馬亡失了。對人而言,它沒有什麼災害。這是陰將盛之時而陽有所衰損之象。除此之外,月盛與馬亡兩個事象之間存在怎樣的內在聯系?后代匈奴民族的一個習俗,為解答上述疑問提供了可貴的線索。《史記•匈奴傳》載,匈奴人舉事而候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匈奴人生活在西北地區,周族亦發樣于西北,匈奴的習俗與周族文化是血脈相連的。匈奴人在月盛壯的時候發動戰爭,攻襲他人。月虧缺的時候,他們就退兵。匈奴人是否出兵決定于月的盈虧,而攻戰離不開馬。由此,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馬匹亡不應當拘泥地理解為馬丟失,它連綴在月幾望之后,是指馬離開故地,出發到遠方去,這是用兵之象,是發動戰爭的事象。
《周易》作者在編撰卦爻辭的時候,輸入了和馬相關的許多生活事象,有的還富有文學色彩。可是,《周易》是一部卦書,用于占卜,編撰者選取眾多的和馬相關的事象,其主要目的不是向人們展示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而是暗示某種意義,用以預測未來。和馬相關的各種生活事象,是作為意義的載體而出現的。然而,和馬相關的生活事象及其所暗示的意義,二者的關系并不一目了然、明白易曉,而是若明若暗、隱晦不清,有的甚至隱藏很深,不易被人發現。比如,《明夷》六二和《渙》初六都有用拯馬壯,吉之語。這條爻辭究競傳達的是什麼意念,歷來有各種猜測,均未能切中肯綮。拯,古代又寫作升。《廣雅》卷三:升,收也。王念孫疏證:升者,取之,收也,字亦作拯。《周官•職幣》注云:‘振,猶升也。’《中庸》注云:‘振,猶收也。’是升與收同義。拯為收,那麼,用拯馬壯爻辭指的是去掉陽剛之性。馬是陽剛的象征,故稱其為壯。初六、六二都是陰爻,忌月陽剛,所以用拯馬壯就成了去掉陽剛的暗示語。
馬作為陽剛的象征,這種意義在《周易》卦爻辭中是一以貫之,程式化的。但是,具體到每卦每爻,選擇什麼樣的和馬相關的事象,《周易》的作者卻頗具匠心,有過精心的設計。《屯》卦的宗旨是集合,聚集,因此,所選擇的和馬相關的事都突出它的群體性。六二:屯如,乘馬班如。如,班如,都是群行之象,是成群結隊前往。班,或釋為盤旋,誤。《方言》卷三:班,徹,列也。北燕曰班,東齊曰徹。由此可見,班如,是北部方言,表示成群結隊之義。《賁》六四也是展示馬隊迎親的場面,但在寫法上和《屯》卦爻辭明顯不同。賁如皤如,白馬翰如。《賁》卦專講修飾,因此這條爻辭也就突出對馬的修飾,皤如,修飾充分之貌。《左傳•宣公二年》皤其腹,皤,凸出的樣子。爻辭指修飾得很到位。翰,本指鳥或鳥羽,白馬翰如,翰,既指奔跑之態,又指修飾得很艷麗。由此看來,《周易》卦爻辭在選取與馬相關事象時,既能把馬象征陽剛的意義一以貫之,乂能注意不同場合馬的各自形態,體現了統一性和變通性的結合。而后一方面,正是對具體特征的關注,是文學創作的一條原則。和馬相關的爻辭之所以具有文學色彩,這是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周易中與馬相關的卦爻辭與文化意蘊的詳細內容,更多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其它相關文章。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