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
由以上繁瑣的考辨,我們大致可以得知:周易罕為先秦儒學宗師引用討論,恐怕是緣于它的基本取向與儒學相左,若說這不礙儒者徒借用它的形式,在解釋效力上又顯得薄弱,其中秦火驅儒托易立說的假想尤難成立。那麼今本易傳的思想究竟是怎麼來的?出自何方人士?
在周易幾個基本問題的擬測一文第四節中我曾指出:易卦的構成元素無論是符號或數字,由此形成的卦的數量都相當有限,筮人很容易觸及一項質疑:憑借這些有限的卦,何以能替古往今來各種人決斷他們所遭逢的各色各樣疑難?固然這只是周易基本結構長期孕結下的諸多問題之一,但卻是最切要的。上古的筮人或許從未遇到這種質疑,可是疑難本身并不因此消失,只會隨著歷史演進愈發深著。也或許筮人曾針對這項質疑有某種素樸的解說——雖然未流傳到今日——在一定程度內穩定了易占的權威性,但這些回應的有效力在歷史演進中逐漸失去,不但問題再現,甚至產生較以往更高的緊張性。當春秋末葉,中國上古文明步人哲學的突破(PhilosophicbreakthroughWM段,故家新秀各得王官學的一察(際)焉以自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形成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層次的局面,古老王官學中的筮術要想不隨周文解體,勢須鑿破渾沌,別開生面,方不致因言不雅馴、凌雜米鹽見棄大雅。類化法于焉見采,作為它再生活力的資源,或者也可能是在長期內在的默醖與當時外在的挑戰相互激蕩下逼悟出,形成了今本易傳理論的骨架。
易學新秀認為宇宙萬有均是由八大元素所組成,而這八大元素依其屬性又可化約為兩大動力——陰與陽,這兩大動力有內在的衍生力,也有外部因彼此矛盾而引發的化生力,所以今本系辭上說: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今本說卦也說:
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
因此形成了宇宙萬有既然如此,宇宙萬有的歧異只是表象上的,如從內在本質上著眼,不過是八大元素依循數類律則在運作,因此今本睽卦象傳說:
萬事睽而其事類也。
將其中任何一項律動用符號表示出來,就是某一六爻的卦,所以今本系辭下說: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總括所有的卦,也就總括了宇宙所有的律動,所以今本系辭上才能說: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知易與知天成了同義詞了。那麼是誰洞鑒了這宇宙的奧秘,并創立這套符號象征系統將它們模寫出來,所謂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據今本系辭下說,那是古代的神人包犧氏,他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也就是說:他乃是透過各種觀察和經驗累積,而后歸納抽繹,才獲致這份洞鑒,真稱得上是極深而研幾了。至于他的觀察、歸納以及最后設計的表述模式是否無誤,今天易傳并未提出任何理據論證來支持它們的正確性,只當作不煩置疑的前提,而且還認為這份洞鑒定至矣、蔑以加于此矣!后人欲窮神知化,只消時時觀卦象、玩爻辭,觸類而長之,自能達到天下之能事畢矣的境界。
宇宙的奧秘旣然早已為古圣洞明,并且表述出來,知道(知易)應是一件不困難的事,何以今日我們會覺得讀易這本有字天書甚是難解,始終不能契道妙?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按照今本易傳理論推衍,那是因為讀者未能掌握表述天道的語言形式是象征式的,非解析式的,以致不善讀的人常泥于筌蹄。執喻為真反失真。那麼古圣何以不用解析式的語言呢?因為被表述者是無方所、形而上的道,若表述者是有一定指謂,緣諸確切有限經驗的語言,必然將造成言不盡意的弊端。要想既發揮語言表述的功能,又能免除伴隨該功能而來的拘限性,唯有采取象征式的語言才是最佳途徑,因為這種語言在認知過程中只居于啟發指點的助緣地位,主動力還在于心靈,而心靈正也是無方所,善于化裁通變的,只以與混混乾坤相應。但是心靈容易為成見積習所蔽,如何解蔽使心虛靈不昧就成了關鍵性問題,今本易傳并沒對此提出解說,因為它本質就是非知識的。何況如果人人都能自己明易通微,誰還再須要那些精爽不攜貳……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的靈媒——筮人?
以上就是雷風相薄水火相射八卦相錯的全部內容,更多易經基礎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