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占卜《易經》的占卜工具不再是龜殼,而是用蓍草。
蓍草是華北一帶的一種草,俗名蒿子。曬干后可以用來熏蚊子。
蓍草用于占卜大約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事情。歷史沒有記載,也無法找出使用蓍草的第一人。
據說蓍卜的方法有九種,但目前只有一種流傳下來。這種蓍法能夠保留下來,應歸功于孔子。是他把這種方法記錄在《系辭傳》中的: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象四時,歸奇于功以象閏,五歲更閏,故再幼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轎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觖類而長之,天下之亊能畢矣。
具體地說,蓍法分為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分而為二把用來占卜的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作兩份,象征整體的太極分作天和地,即兩儀。
第二個步驟是掛一以象三。從分作兩部分的蓍草中拿出一根,放在一邊.象征天地間產生了人,于是四十九根蓍草便分成三個部分:天、地、人。這一觀念很重要,表明古先哲已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及存在價值。
第三個步驟是揲之以四'揲就是數數字,將兩部分的蓍草四個四個地數,這樣做是象征四時。這一點說明《易》對時間的認識。
最后一個步嫌是歸奇于。歸奇是每次揲過的余數放在一邊。要把兩部分的余數合起來再用四去數。《易)作者把這樣做解釋為置閏,即閏月。
到此步驟,算作一易。接下來還要依同樣的方法進行兩次.即三易才能得出一個爻,一卦六爻,所以經過六次的三易才成一卦。
從蓍法來分析,蓍卜取代龜卜,不能簡單理解為物的節省,其真正意義在于數和歷法的使用。《易》對天即自然規律的認識,已經由象的觀測,發展為數的推算。
歷法與蓍法的結合運用,把《易》的認識水平大大向前提高了一步。中國先哲對天的理性認識是從歷法開始的。在堯的時代,中國先哲就知道觀象授時。堯以前的歷法叫火歷,后來發展為太陽歷,火和太陽都是星。觀象產生了歷法,產生了對天時的理性認識。
《易》的作者運用歷法,表明他們把天地自然界,視作獨立于自身以外的客體。這種認識是對世界的唯物認識。因此說,《易》的世界觀也是唯物的。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民俗占卜:蓍卜和蓍卜方法》的全部內容,更多民俗占卜精彩內容,請關注熊掌號。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