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易經卜筮、占卜的注釋和流傳

解夢佬

易經卜筮、占卜的注釋和流傳

《易經》是卜筮書,卜筮在殷周之際的國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非常崇髙的地位。據有關文獻記載,處理國家大亊,即使國君和卿大夫都同意,卜筮的結果說不該做,那麼,原訂的計劃就要取消。反之,如卜筮的結果說某事該做,即使公卿大夫有不同意見,也必須按卜筮結果執行。

卜筮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使卜筮者享有崇髙的地位々從亊卜筮的神職人員,往往就是國君,后來也往往是公卿宰相之類。

周代以后,特別是從春秋戰國時代起,理性思潮興起,傳統的神學一步步破產,卜筮的地位也一步步降低。秦漢以后,公卿將相就不再從事卜筮,而從事卜筮的神職人員地位也逐漸降低,有的甚至流落民間。

在漢代,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就出現許多用自然科學知識進行占卜的專職人員。比如用歷法、猁日影、候鐘律、權土炭等等。他們和原來的卜筮職業者爭地位。據說漢武帝有一次要娶親,召來各種占卜專家,以求選個好日子,但眾說紛紜,最后還是漢武帝自己拍板:以五行家為準。這件亊也說明《易經》占筮,即在占卜領域,也不再居于崇高地位了。

到唐代,武則天下令,占卜職業者的官職,不得超過司膳寺諸署令。司膳寺不得和六部相比擬,諸署令更是官低職微,大約最多不過相當于今天一個處長。宋明以后,各州郡府縣也還都配備一名專職占卜者,但有職無祿,事實上,和民間的算命先生沒什麼兩樣。上述事實說明,封建國家越來越不把占卜當作一回事了。

在這種情況下,殷周時代居于崇高地位的龜卜,漢唐以后就完全失傳了。《易經》沒有失傳,原因是它適應時代的變化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向。

據朱裹研究,孔子及其以前,稱做學問的有六種,叫做六藝。六藝不包括《易經》,因為《易經》不是一種學問,無法用它來教人。我們前面的考察也說明,《易經》書中透露出來的,都是當時一些零零碎碎的、有關各種知識的只言片語。在《易傳》中,講了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而在《易經》中,連這完整的世界觀也沒有。因為它的目的是占卜,不是為了傳授知識,也不以記載知識為目的。

適應社會和思想的發展,大約從春秋時代起,就提出《易》不可以占險(《左傳》昭公十二年)的思想。當時的易學家,主要用《易》來借題發揮,作為分析國家和個人大亊的理論依據。戰國時代,荀子更進一步提出:善《易》者不占(《荀子•大略》)。依荀子的說法,用《易》進行占筮的,都是些不莕為《易》的、蹩腳的易學家。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逐步產生了《易傳》,把《易》作為講天人之道的哲學書。

歷史地看來,此一時期大約是《易》由專門的占筮書到主要作為哲學書的轉變時期。所以到秦朝焚書,才不燒《周易》,認為它是一本卜筮書。

由于思想家們把《周易》作為講天人之道的書,并且由于它講得好,講得集中,所以許多子書都援引《周易》的道理,《管子》、《呂氏春秋》、《莊子》、《荀子》等等,都對《周易》有所介紹或闡述,或者是借用《周易》來講述他們自己的哲學道理。

西漢建國不久,由于《周易》已被先進的思想家們當成講天人之道的哲學書,而且《易傳》又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學說,這就可以當做知識用以教授學生了。所以西漢初年,《周易》就被國家列入學官,置博士,教授學生。

用一番道理去解釋《易經》,《易傳》已經開了一個頭。漢代學者雖然把《周易》尊為經,認為《易傳》是孔子所作。但在當時,被尊為經的還只是五經或六經。孔子的作品,如《論語》,雖認為很重要,但還不算經。因此,漢代初年,人們大約也未把《易傳》看作經,所以他們才模仿《易傳》,開始注釋《易經》。

漢代易學家中,象數派居多數。留傳至今的易學著作,有«易緯》七部,有《京房易傳》、《焦氏易林》等。魏晉時代,由于義理派興起,幾百年中,漢代的易學著作幾乎喪失殆盡。到唐代,李鼎祚匯集了他能見到的漢代易學材料,才使無于滅絕的漢代易學得以一脈綿延,淸代,漢學家們更大規模地搜集漢代的易學材料。從他們的著作中,使我們得窺漢代易學的只鱗片爪。

漢代易學影響較大的思想,是卦氣說,以及與之相伴或由它派生的納甲、爻辰等說法。這些內容,我們都將在有關章節中介紹。

漢代煉丹術興起,煉丹方士借用當時的易學理論,去說明丹藥的化合過程,這就是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現代不少人說這是一部內丹書,其實只是在唐代以后,當內丹術興起的時候,道教才把它當作內丹書。說它一開始就是內丹書,不符合歷史事實。

漢代從劉歆開始,把歷法數據和易數相比附,認為歷法數據都是從易數推出來的。劉歆和在他之前作卦氣說的孟喜,可說是科學易的創始人。唐代天文學家一行繼承劉歆的作法,把歷數和易數相附會。他們都遭到后來天文學界的嚴正批評。

《周易》在漢代就成了五經之首,所以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儒經是《春秋》^漢代講天人感應,《春秋•公羊傳》是天人感應的經典。

魏晉玄學興起,《周易》為三玄之一。然而由于王弼以老解易,所以玄學的實質乃是魏晉人所理解的老莊思想。

唐代在思想上多繼承玄學,在易學上無大創造。宋代理學興起,理學家們又以理學解易。其中最著名的是《周易程氏傳》和朱熹的《周易本義》。這些著作后來都被作為標準教材,供士人們閱讀、學習,并以此應科舉、求官做。

北宋時代,出現了《河圖》、《洛書》、《先天圖》等等,作者們說是上天所賜,圣人所作,他們只是發現了這長期失傳的秘密。從此以后,作圖風起,明代以后的易學著作,幾乎是無圖不成書。關于這些圖象的來壟去脈及其意義,本書也將有專章敘述。

,唐宋以后,《周易》的流傳更加廣泛,不僅儒家的著作幾乎沒有不談《周易》的,《易傳》中的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成了理學家的口頭禪,道教、佛教也廣泛利用易學理論來闡述他們的教義。

清朝人編《四庫全書》時,對以前易學的發展做了總結,他們說:

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機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亊,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四庫全書總目《易類一》)

這是清代學者對《周易》注釋和流傳情況的概略描述。依據他們的描述,則歷代易學的派別及流傳是:

象數派:漢儒一>京房、焦延壽一^陳摶、邵雍>義理派:王弼胡璦、程頤一>李光、楊萬里。這個描述大體符合歷史的實際,但不完全。

依據這個描述在《左傳》時代,《易經》主要是占卜書。到了秦朝,雖然《易傳》已經出現,但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仍然把《易經》僅看作古卜書,所以秦始皇焚書,才不焚《周易》。

漢代,易學發生了分化,派別眾多。但總體上,則如清代學者所說,漢儒注重象數,他們通過象數,推天道明人事,所以切于民用。在清代學者看來,這是易學的正統。京房、焦延壽等人,講卦氣,說機祥,主要從事于占卜,這就使談學和占卜分家,即所謂占、學分途。到宋代陳摶、邵雍,是象數派發展的又一階段。他們務窮造化,從天地幵辟,講到萬物化生,對世界上的一切,都要窮究它們的來源,以確定他們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陳摶的易學難以詳考,但所說邵雍的易學則大體符合事實。

但在清代學者看來,京房、焦延壽、陳摶、邵雍的易學不切于民用,不是因事以寓教、覺世牖民,因而不合圣人之意。所以淸代學者把《京房易傳》、托名焦延壽的《焦氏易林》、邵雍的《皇極經世書》都逐出易類,而歸入術數類。清代學者的易學觀,大體上反映了歷史的實際。

義理派的開創者是王弼。王弼的義理,主要是老莊;到宋代胡瑗、程頤,特別是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才闡明僑理。所謂儒理,就是理學或稱道學之理。到南宋李光、楊萬里,

又拔引歷史事實來證明所講的儒理。如李光解《蠱》卦,說天下蠱壞之時,必得能夠繼承大業的兒子,才能拯救天下。比如周宣王,就是這樣能繼承大業的兒子。《蠱》卦只講父子,李光說,這是因為中興大業不可盡付給大臣。這些解釋與援引的史實,都是對宋髙宗、秦檜而發。后來楊萬里繼續這種作法,進到批評。說這樣注易,只可供文人欣賞,沒有學術價值。這就是所謂的R啟論端。但《四庫》的編者贊同李光、楊萬里,認為圣人作易,正是通過卜筮論人事。其他人的毛病,正在于舍人事而只講天道。

.清代學者所描述的易學變化,正反映了時代思潮的演進,反映了解易的時代特征。京房講機祥,那是由于漢代是天人感應的時代,是個講機祥的時代。漢懦重象數,那是由于整個天人感應都必須從現象出發去推測天意。

王弼易學,則深深滲入了玄學的、亦即以老莊為標志的思想。他注《易》主張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把象意關系比作筌蹄和魚兔關系,就是直接脫胎于莊子思想。在《周易注》中,他強調自然無為,把《彖傳》復見天地之心解釋為返本,而返本又是動息為靜,明顯是用老子歸根曰靜思想釋《易》宋代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把天解釋為道、帝、鬼神,與他在教誨學生時把天解釋為理、帝、鬼神是完全一致的。天者,理也,是他的基本命題。而他全部哲學,歸宿于存天理、滅人欲。他曾講過,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因此,他特別重視艮卦。艮是止。止,就是止于理。人們之所以不能止,就是因為被欲望牽制。所以,要止于理,必須做到無欲。這里貫穿的,完全是存天理、滅人欲的基本精神。

朱裏就是鑒于這些情況,才作了《周易本義》。在理論上,他是程頤的后繼者,但他不滿意他以前的學者們對《易》的注解,也不滿意程頤。他認為歷代所講的那些易學道理,都不是圣人的本義。本義只是告訴人們吉兇悔吝,從而怎麼去做,并不要講什麼道理。

《四庫全書》編者總結了易學的歷史之后又說道:

此兩派六崇廠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箅木,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故易說愈繁。

這就是說,在中國古代,《周易》已被引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天文、地理、算術、煉丹術等自然科學領域。但《四庫全書》編者認為,這些都僅是易之一端,非其本。所謂本,就是天道人事,即一般的哲學道理。《四庫》編者慨嘆這些說法繁雜不經,但未能做出進一步解釋。只有到了近代,學者們用新的世界觀看待《周易》,才使易學研究發生了根本轉變。

各時代易學面貌的不同,還表現在對《周易》經傳關系的看法上。司馬遷當時,還把《易傳》看作十翼翼只是經的輔佐,大約不得稱經。在形式上,經、傳分開。一般是經分上下,傳有十篇,共十二篇。后來,大約在西漢末,《易傳》也被稱作經。東漢鄭玄,有人說甚至早在西漢費直,就把經傳合在一起。到王弼,又進一步把《彖傳》、《象傳》分厲于每卦卦爻辭之下,把《文言傳》分屬乾、坤二卦,其他四傳,則附于經后。在一個長時期里,王弼易學是正統易學,王弼傳本也是正統的易學傳本。直到今天,由于王弼傳本被采入《十三經注疏》,所以影響深遠,通行的仍是王弼本。

宋代,朱煮作《周易本義》。他既反對人們借易大講道理,也反對人們以傳附經。他的《周易本義》重新把《周易》經傳分開,以體現他的伏羲是伏義之易、文王是文王之易、孔子是孔子之易的思想。朱熹這個思想是正確的。他反對人們把自己說的道理算作《周易》的思想,也反對把《易傳》的思想當作《易經》的思想,甚至也反對把《易經》中卦爻辭的思想當作卦爻本有的思想。他認為圣人畫卦、爻時是不要講什麼逍理的,卦爻辭是后來的圣人加的。

盡管朱蒹的《周易本義》影響深遠,但人們還是不理會朱熹的勸告,把自己的道理說成是《周易》的,把《易傳》的道理說成是《易經》本來就有的。

淸代,漢學興起。漢學家首領惠棟整理《周易》,主張完全恢復漢易傳統和漢易經傳分開的格式。他的《周易述》,經的部分只講經,《文言》、《彖傳》、《象傳》,都放在經后。

實際上,《彖傳》、《象傳》與卦爻辭的聯系確實比較緊密,把它們和經文放在一起,讀起來確很方便。我們以為,這是今天仍然通行王弼木的根木原因。

通行本卦序的編排,是乾、坤、屯、蒙……直到既濟、未濟。這是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存在的編排。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則是另一種卦序編排。這足以證明,戰國秦漢時代,《周易》的六十四卦,有肴不同的排列方式。現在通行本的卦序排列,只是這不同排列方式之一罷了。

以上就是易經卜筮、占卜的注釋和流傳的全部內容,如果你想閱讀更多運勢占卜的相關資訊,搜索“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關注并回復“運勢占卜”,免費為您解答。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