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解夢佬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這兩句有歧義。因句前沒有主語,究竟它的主語是什麼?中國古代的注解家分兩派,一派說與字之前的主語是《周易古經》;另一派就說是圣人。例如我們說漢代的易學,其中一個家派叫作九家易,它收集九個人對《易經》所作的注解,所以叫九家易。它以天為乾、地為坤,于是就說這段其實不是解釋萬物,只是解說《周易古經》的卦爻和卦爻有關的一切。下文的萬物亦不是真正的萬物,而是我在《易經講堂一•周易概論》說到占筮時,三百八十四爻加起來是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策數。這一萬多個策數,就是實際萬物的象征。萬物既指真正的萬物,也指卦爻。接著的知周乎萬物,只是指知道整

個卦爻的情況而巳。道濟天下,亦只是說《易經》這個理論能夠幫助天下人做一切的事。這種說法,由漢代的九家易開始,一直到清代的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疏》都承繼了。《周易集解》是唐代李鼎祚撰寫的,李道平替這本集解再作洋細解釋就叫作纂疏,是《易》注的名作。如果進一步深人研究《易經》,這本是必備的經典之作。《周易集解》本身已經很好,而《纂疏》解釋得更加好。《纂疏》繼承了九家易的說法,認為與天地相似一句是指《易經》本身。到了今天,至少徐志銳教授的《周易大傳今注》和陳鼓應、趙建偉教授的《周易今注今譯》,都認為是指《易經》來說的。這個說法大概是原來的意義之一。由于《十翼》的作者要將《周易古經》的義蘊提升,從哲學的高層次來解釋,他要找出為何《周易古經》是這樣,為何它有道理,故他采用了戰國時的哲學和當時科學的一切知識(我們今天不稱之為科學,而說是自然哲學),他找到自然哲學中能夠引申發揮解釋《周易古經》、將它的迷信變成哲學道理的內容作為理論的根據。所以表面上是解釋《周易古經》的占筮內容、體例,背后是他體悟的自然哲學。因此,各位要明白一語雙關或指桑罵槐,即說話同時有兩種不同的意義、能夠有兩個不同的發揮角度,才明內《十翼》的真正意義。所以當他在解釋《周易古經》時,用的全都是哲學觀念。你可以忘記他在解釋《周易古經》,把它當作是哲學著作更為合理。因為他本身就是用這個哲學來解釋《周易古經》的;所以單據《周易古經》原義來解釋這段文字,是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舍棄了高級的哲學,只采取低層次的解釋。所以后來兩千多年來絕大多數的注解家,都認為不應當只是解釋《周易古經》原義,更應解釋它所發展的哲學思想。因為不局限在《易經》,而當它是在解釋宇宙人生的哲理,豈不更偉大?于是這個想法就成為兩千年來公認的想法。所以我們今天也應忘記筮法,用哲學觀點解釋才是善于學習!所得才更多!

其實與天地相似的主語不應是《易經》而是圣人。因為圣人深入掌握了《周易》所蘊含、指示的宇宙人生最高之理,所以他的思想行動就與天地非常相似。為何不用相同?因為人體與天地根本不同,人的作為與天地更有主客、大小的不同。因此只可稱為相似而不能說是相同。

故不違,所以他的思想行動并不違背《易》的道理,即不違背天地的道理。為何它能夠與天地相似?記得在第二次《易經講堂二•乾、坤、屯三卦闡微》,我解釋乾卦《文言傳》的最后一段,說圣人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是因為他能夠與天地相合,天人合一,所以他的想法和做法自然而然地與天地一樣。不過圣人也要經過長時期的體驗領悟才可以。所以不違是說思想行動不違背天地的規律。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與天地相似,是說《易》與天地準。

知周乎萬物,講的是天。‘‘知就是乾知大始的知。這是說,天能為萬物始。

道濟天下,講的是地。道就是行。這是說坤作成物,所以地能利濟天下。

旁行而不流,朱熹《周易本義》說: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用行權解旁行,用守正解不流,講得挺好。

那麼,行權是什麼意思呢?權本是桿秤的秤砣。稱量東西時,秤砣要不停地移動,而不是固定于一處,所以權就有了變通、權變的意思。行權即講變通,這很重要。《孟子•離婁上》說: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盡心上》也說: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可見孟子對行權很重視。《中庸》講中,又講和,也是這個意思。做事情有經,還有權;有常,也有變。如果只知經、常而不知權、變,就會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之類的錯誤。以戰爭為例,打仗講究以正合,以奇勝。《孫子•軍爭》所說的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這是正;而《始計》所說的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就是奇。可見打仗也有經、權。交戰時,不僅要知經,而且要知權。《孫子•謀攻》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毛澤東講游擊戰的打法是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是這個道理。宋襄公在泓之戰中,以不重傷,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古老戰法與楚交戰,這是知經而不知權,也就是被毛澤東諷刺為奉行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因此,必然會失敗。又比如,黨的政策要不左不右,這是原則。然而,有原則性,還要有靈活性。有時在具體問題上,就要左一點或右一點,這就是靈活性,也就是行權。

在《易》經中,旁行即行權,不流即守正,也就是符合禮。行權不越禮,就是旁行而不流。所謂不違、不過,是講天地所作所為都是對的。用今天的哲學語言說,就是符合真理,沒有違背真理。

以上就是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的全部內容,更多易經全文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