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玄學術數構成與中國傳統文化

解夢佬

玄學與術數預測學文化中的寄言出意。魏晉之際,不只是玄學超越了兩漢儒學的大一統氣性論傳統,文學、藝術上也是光華發越,有著燦爛可觀的成就。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用一種驚嘆的口吻談到: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在列舉了像王羲之父子的字、顧愷之和陸探微的畫以及曹植、阮籍、陶潛、謝靈運等人的詩作之后,宗白華先生盛贊魏晉六朝的成就,認為是奠定了后代文學藝術的根基與趨向(《美學與意境》,第183頁)。當然,造成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突飛猛進的原因很多,從文學一面看,就與曹氏父子的大力提倡不無關系。但是,魏晉之際一代名士所孜孜追慕的玄遠之境,確實在更高層面上熔鑄了一種新的文化格局。我們之所以在討論玄學的同時要相應給予文學、藝術以足夠的重視,原因即在于此。

就魏晉一代名士而言,無論是貴無的王弼還是講求獨化的郭象,大凡用心于抽象玄思的,似乎都不曾表現出文學、藝術方面的天賦。相比之下,偏于才性生命欣賞的嵇康、阮籍等人,倒是才情卓越,文采斐然,開創了一代風氣。然而,即使如此,抽象的玄理在這里也仍然具有其優先地位,這是本文的題旨及宏觀視角所決定的。

王弼玄學在構建貴無的本體論時,涉及了作為萬有之本的道能否用語言概念或者具體形象予以真實、準確表述的問題;用玄學的語言講,也就是言和象最終能否盡意的
問題。由此,引發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一大段著名的議論: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簽也。然則S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簽也。是故存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在這篇具體闡釋《周易》卦爻象、辭的文字中,王弼實際上己經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美學命題:言不盡意。從行文結構上看,王弼對這一命題的分析沿著兩重層次進行。起初,王弼肯定了象能夠盡意、言能夠盡象,那麼,循此推論,言通過盡象也就足以達到盡意的效果。然而,王弼進而指出,盡管我們無法全然離棄象與言來明了意與象,但是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卻總是依賴于一種忘象和忘言的境界。也就是說,在道的層面上真正達到對意的領悟,既需要憑借象又更需要超脫固定的象的局限;同樣,對象的明了,也需要既憑借言而又進一步擺脫具體的言的規范。顯然,在這里王弼的論述出現了一個跳躍。正是這一跳躍使得言不盡意的結論意蘊豐足,直接貫通了文學、藝術的審美境界。從魏晉到南北朝,無論是詩文歌詠抑或筆墨情趣,無不游心于寄言出意這重玄遠的人生和審美境界。

從中國傳統哲學角度看,先秦思想家提出的一套生生不己、渾灝流轉的道論,的確表現了巨大的涵蓋性和融攝性,這是至今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并予以弘揚的。然而,原初素樸的道論在邏輯上也不免有所缺憾:在本體論方面,其本根之根的生成義未能同本體之體的統攝義作有一層義理上的抽象分判,致使理論上的展開頗多語義含混的地方,由此造成對原始境界與后得境界的籠統陳述,常常給人以一種大道之境是重返混沌的誤解;道家一系的學說尤其不容易避免這方面的毛病。玄學的產生,其辨名析理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固有學
說的理論思維層次,本體論問題因此具有了相對獨立的思辨意義。同時,對名理的抽象辨析,也使得作為精神境界的道有了更明確的定義——道的覺悟不是氣性地自返于原初的混沌,而是在理性自覺的前提下提升、超越至后得的混沌(即大全)境界。另一方面,玄學也不只是簡單從事于原始道家思想的復興,相反,作為新道家的玄學意在從一個更高的統一性上進一步融貫儒、道兩家的思想。名士阮瞻關于圣人之教與老、莊之道將無同的看法,其實代表了這一時期大多數玄學家的立場。也正因為如此,玄學從駁雜的氣性中抽象出一個較為純正的本體,就為后世儒家的重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北宋一代大儒張載關于氣質之性和義理之性的甄別,在理論上便是以玄學抽象理性所達到的層次為前導的。總之,肇始于曹魏時期實際政治活動的玄學,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于抽象思維方面所達到的成就是空前的。這似乎從一個方面暗示了中國哲學精神的張力及其內涵之豐贍富足。當然,如果按原始儒、道兩家的傳統看,玄學的上述成就與真正的大道境界仍是多所隔膜;因為道在其根本意義上只能得之于內在的證悟,而同概念方面的辨析無關。現代大儒馬一浮先生正是從這一立場出發來評判魏晉玄學的:魏晉人好談老、莊,時稱為‘善名理’,其實即是談名相。因為所言之理,只是理之相,若理之本體即性,是要自證的,非言談可到。(《泰和會語?義理名相一》)這是作為新道家的魏晉玄學留給宋明儒家理學的一個大問題。

以上就是玄學術數構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