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大就是廣大、廣泛、巨大的意思,衍就是推衍、衍算的意思。廣大地、復雜地推衍天地的陰陽奇偶之數。為了求出一爻或六、或七、或八、或九的數字,需要利用五十這個數據作為基礎。我們已經知道天地之數是五十五,現在說用蓍草求出爻的數據是五十。為何大衍之數是五十而不是五十五?古代的說法極多,臺灣的鄭吉雄教授曾羅列了古今的各家各派之說,還進行了嚴謹的分析。各位如果想深入了解,可以看看鄭吉雄教授的論文。我現在只是約略講解比較重要、有影響力的說法。
為何我們要用五十作為數據?西漢時的京房認為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加起來就是五十。太陽有十個,月亮有十二個,還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日月運行于天上的天文軌道上的定點),天上最關鍵的H月星辰,加起來就是五十。因此大衍之數就是利用了實際的天文數據作為根據。神話傳說中有十個太陽,因為大地太熱了,神射手后羿射掉九個,只余下一個;至于月亮,則每一個月都是不同的,因而一年共有十二個月亮。這里說的雖然是古代的天文學,卻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二十八宿的宿字,其實今天讀作秀是值得質疑的。宿是宿舍,是日月、尤其是月亮經過時休息的宿舍。月亮在天上運行,要有二十八個休息的位罝,然后運行了一周。真正月亮運行周期是二十八日多一點,因為被地球本身運行所拉長,結果人間看到的月亮周期是二十九點五四日,所以二十八宿就是二十八個月亮寄宿的宿舍而已。但傳統讀作秀音,六朝時已是如此,習非成是,直到現在。如果讀作宿舍的宿,別人反而說你讀錯了。二十八宿的說法究竟是中閏原有還是從印度傳入?這有很大的爭議,特別是崇洋派學者一定說是從印度傳人,中同本來沒有的。但我們今天考古發掘的結果,可證二十八宿是中國古已有之。
第二個說法來自東漢末年的古文經學大師馬融。馬融說太極就是北辰,北辰就是北極星。天空中所有的星辰都在運動,而那顆在北方頭頂不動的星就是北極星。他所說的計算方法是這樣的:
太極(一)生兩儀(二),兩儀生日月(二),日月生四時(四),四時生五行(五),五行生十二月(十二),十二月生二十四節氣(二十四)。(一)、(二)、(二)、(四)、(五)、(十二)、(二十四)加起來就是五十,他同樣用了天文歷法來說明五十的來源。
雖然京房、馬融有這樣的說法,但周初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不知道。不過至少這兩位經學家,是從科學和哲學的層次來說明大衍的神秘數據五十是來源于天文歷法。換言之,就是將原來的迷信提升,認為這種預測未來的方法背后的根據,就是宇宙自然的規律。有這樣的因,就有這樣的果。至于說法是否牽強附會,我們可以不理會,因為他們代表了古人用實理改變迷信的思想,背后的精神非常偉大。
其用四十有九,另有說法指大衍之數,實際上是由天地之數而來的。例如鄭康成,他是東漢末年的大經學家,就說天地之數是五十五。當我們減去五行之數的五,就得出了大衍之數。如果大衍之數再減一,那就是四十九(原文見后)。說出了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是有密切關系的。
為何大衍之數要減一?京房說大衍之數實際用的是四十九,原因是以虛來實。意指宇宙之間如果已經塞滿了,便不能再接受生氣的進人,所以一定要有空虛的空間才可以接受生氣。所以如果要接受天地生長萬物之氣,就一定要虛其一,令原本滿盈的五十打開一個裂口,然后宇宙變化的生氣才可以進人推動運化。因此,京房就說,要產生生氣,就要以虛來實,令它空虛,才能令生物之氣進入產生作用。而馬融的說法是北斗星不動而其他四十九星辰運轉,所以要減去這個不動的北斗星(當然北斗星也動,只是古人沒有精密的儀器,不覺得它動罷了),因此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而已。
鄭康成繼承京房、馬融的說法,認為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兩個數是有密切關系的。受到鄭康成這一說法的影響,他的后學姚信、董遇更大膽,他們說天地之數是五十五,大衍之數也是五十五,當我們利用這個數來揲蓍求卦,蓍草有五十五根,卦本身有六爻,我們如果要求卦爻,首先要從中抽出六支菁草,插在地下六個方位,然后再慢慢求出這六爻的陰陽爻。五十五減去六就是四十九。所以大衍之數只用四十九。
這個說法最簡單、聽起來最合理,卻又是最不合理的。雖然鄭康成能夠解釋,但何故早于他的易學家所看到的版本全都作五十,只有他看的是五十五?他的根據是什麼?他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五行各氣并,氣并而減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數不可以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減其一,故四十有九也。(《禮記•月令》唐孔穎達疏引)這是從五十五減去五行之數五、再減一。那倒不如干脆說從五十五減去六畫之數反而更為合理。但古往今來對姚信、董遇這個最簡單、最合理的說法最不接受。到了今天的金景芳教授,在他所寫的論文《易論》則強調這個說法最為合理。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有很多得意和出色的弟子,金景芳教授就是如此,他的徒子徒孫替他發揚其說,
結果在今天,似乎姚信、董遇這最冷落的說法反而成為最摩登、最為學人接受的說法。有這麼多學者都支持金說,是否相信就隨你們喜歡了。
這些是古代比較有名的說法。此外,還有一說是直接從卦爻本身立論的。同樣是漢代的易學大家荀爽,他說《易經》的組成最重要的是八卦,如果八卦由經卦變成六閫的重卦時,八卦每卦有六爻,六八即四十八爻,而乾卦特別有一爻叫用九,坤卦特別有一爻叫用六,加起來正是五十。由于乾卦的初九爻辭說潛龍勿用,因此大衍之數不用此一爻,所以用的是四十九。這是從卦爻本身來立論的,是否有道理就留待各位自己判斷了。
后世的易學家亦各自有不同的說法。我們可以簡單羅列其中影響力較大的說法。說卦傳中有一句話是參天兩地而倚數。什麼叫作參天兩地?這又是古代的數理哲學,由一到五之間,首先一是數目字的開始,而下面跟隨的所有數字都是由一作為基礎才能建立的。例如我們說一加一,利用一作為工具加一,于是得出二。二利用‘‘一為T具,二加一得出三。因此,如果將這個一只局限于一作為數目字來說,就無法產生下面無窮的數字了,所以一雖然是數字,但是一如果真的要變得可以靈活運用,就不能固定是一,而要變成虛數,才能靈活地運用。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如三,二減一就是一,于是這個靈活運用的東西就使數變得無窮無盡。所以如果說到奇偶數,本來一是開始,但因為它要變成有更偉大的各種用途,于是到了三,才是天數或陽數的開始。相反二是陰數的幵始。這是參天兩地的第一種解釋。即是天的數據是三,地的數據是二。天地兩數加起來是五,五這數是天地兩數之和,因此代表天地,所以是數中最基本、最關鍵的。由這個最基本的數字推衍,五加五就變成十。這就叫作小衍,即數字最小的推衍。
如果再由這個小衍五,十倍五就是五十,這就是大衍之數。我們的手,每只手有五只手指,兩只手有十只手指。如果將我們十只手指乘以五倍,豈不是五十?因此,數目到了這個數是極限。數目到了極限就會停止不動,所以五十減一,令到它有活動的余地。這個說法來自北宋易學大師程頤的《經說》。我看見各位同學搜購《二程集》,當中就有《經說》八卷,各位可以看看卷一《系辭》部分,就會明白他的說法。
這句除了這樣簡單的解釋外,我們還可將程伊川(程頤)的說法引申發揮的。例如什麼是參天?將天數乘以三倍,三三得九,九就是陽爻老陽的數據。兩地,地為二,二三得六,六就是陰爻老陰的數據。此外,在一至五中,天數是一、三、五,其和是九,地數二、四,其和是六,這就是陽爻稱九,陰爻稱六的來源。另外說到陰陽之位,一、三、五是陽位,陽位有三,即參天;二、四為陰位,陰位有二,即兩地。因此,數目也是到了五,才能象征陰陽各種意義,所以五就是數目中最基本的神秘數據的關鍵,參天兩地而倚數,在河圖洛書之學中,這是極重要的一個數據。這是第一種說法,它純粹用數理哲學來說明大衍之數的來源,是與天地之數密切相關的。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河圖立說的。中央五和十,為土,即土在中央。土是產生木、火、金、水的關鍵,因此,土特別重要。木沒有土,就無法生長;火沒有土,就沒有歸宿(一直燃燒沒有休止);金沒有土,就無法在土中生出;水沒有土,就泛濫無所歸(因為土可以制約它成為河流和湖泊沼澤)。土之作用大矣哉。另外金、木、水、火都是由土生出,到最后又回歸到土,因此土重要極了。河圖的中宮是五和十。用五乘十就是五十,而這五十,便是大衍之數五十。這就是用河圖、洛書的理論來解釋大衍之數的來源。最初提出來的是北宋初年的劉牧,見他所撰的《易數鉤隱圖》,這本書最初只有《道藏》收錄,后來清初《通志堂經解》也收錄了,《四庫全書》再從那里抄寫過來。除了陳希夷的《龍圖序》之外,這是河圖、洛書之學最早的論述。凡是對河洛之學有興趣的,劉牧的《易數鉤隱圖》必須要讀,這只是薄薄的一本書,以前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據《四庫全書》本影印出版。
另外,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有個接受了邵康節的理論引申的較晚的一種說法。提出者是宋咸,他說太極是一;接著,兩儀(陰和陽)是一和二,一加二就是三;四象是一、二、三、四,加起來是十;八卦,根據邵康節的先天八卦圖,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的次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霖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加起來就是三十六。因此,一、三、十、三十六加起來就是五十。
他全用了邵康節對八卦所定的數據來作標準。當然這說法一定不是大衍之數的來源,但由于后世很多易學家用了宋咸的說法,所以各位也應知道太極是一,兩儀是三,四象是十,八卦是三十六,加起來的數據就是五十。至于邵康節本人在《皇極經世書》中亦提出一種說法,他的說法后世也常受注家采用,故各位知道也無妨。因為以大衍之數求出來的四個數據就是六、七、八、九。其中的六,就是老陰的數據,即我們叫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的六,象征陰爻。而初九到上九的九,這個九象征陽爻,是老陽的數據。至于七、八兩個數據如何運用呢?各位很快會讀到《系辭上傳》的文字蓍之德岡而神,說蓍草的性質是岡的。這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我們將來再說。因為天圓地方,因此岡是象征乾天的德性。陽的兩個數據是七和九,九作為陽爻的代號;七這陽數,可作蓍草(天)的象征,重復七這個陽數,七七四十九,所以蓍草的數據仿效天的運轉,以四十九策作為運算的基礎。接著這句下面一句是卦之德方以知,說卦的德性是方以知。方象征大地,地域陰,六和八兩陰數中,六是陰爻的代號;八這陰數,則作為卦(地)的象征,重復八這陰數,八八六十四,就是整部《易經》共有六十四卦的原因。于是邵康節就將六、七、八、九這四個數據,巧妙地比附為九和六是陰陽爻的代號;七是象征蓍草運算要有四十九策;八則象征卦有六十四個。不過這可能是巧合,出自邵雍的想象而已。
在這麼多的說法中,我們只能夠說這是古人對五十這神秘數據的各種解釋。其實這些解釋,你可以說它有道理,亦可以說沒有道理。它最重要是通過解釋,找出四十九這個數據。因為只有利用四十九這數據來演算,才能得出或者是六、或者是七、或者是八、或者是九的結果。五十這個數據的運算無法做到。因此任何解釋,都是最后要找出以四十九策為運算的理論依據。所以五十這數據并不是理論的結束,最關鍵的是怎樣運用理論說明可以減少一根,變成四十九,這就更令人頭痛。上面所說的理論,各位接受與否,由你們自己判斷。
五十策為何要減一?影響力最大的理論,應該是曹魏時王弼
的說法。王弼對大衍的說法,•第一點,他說一就是太極。一是太極的說法,剛才各位已聽過了。馬融就認為太極為北辰,一就是太極。其實馬融和王弼的一為太極的說法,都是來源于班固。班固認為五十只用四十九,原因是道據其一(《漢書•律歷志》),道占有其中的一畫,因此只能用四十九。換言之,在五十數之中,其中之一是道的象征。一作為道的象征,可說是春秋末年到戰國時候已有的說法,例如老子曾說道生一,道產生一。至于懦家,許慎《說文解字》道立于一,一即是道,我們以前說過了。老子說由道產生一,而懦家認為一就是道,道就是太極。班固在《律歷志》所引用的是比他略早的大學者劉歆的說法太極元氣,函三為一。太極表面上是渾然的整體,但整體中已經蘊含三種事物,只不過這三種亊物在太極的時候是混合成為一體的。劉歆所說的三件事物混合為一體,其實與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三,可能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說法。老子所說的三是陰氣、陽氣和沖氣。而劉歆所說的函三為一,則三是指天地人,天是陽氣,地是陰氣,而人是陰陽混合中和之氣。根據的是懦家的尚中思想,中是最好的,中閏一名就是由此而來。三就是陰、陽、中和之氣(即陰陽混合的太和之氣)。但三件亊物未曾分開之前,它們仍然是完整的整體,叫作太極,一分開就是陰、陽、中三氣。下面所說的三與這有關,所以先在這里解說。班固所說的道是一,五十減一就是四十九。王弼接受了班固和馬融的說法,將道或北辰(太極)變成一,于是一就是太極。一并不是數,即我剛才所說的表面具體、實質的數,如果當它是實質的數,它就只能是具體的一,不能改變。將它當作虛數,它就是能夠靈活變成所有的數產生的關鍵。因此這個數,就是太極,甚至它即老子所說的無。非數、太極、無,就是一。非數我們說了,太極說了,為何說無?因為任何我們看到的具體實物,追溯到它的來源,都是來自虛無的。有不能產生有,只有無才能產生有。老子的宇宙哲學,認為由虛無產生實有。宇宙是一個虛無的實體,甚至可能只是一種概念,概念就是說沒有實質的宇宙。由虛無產生實際的宇宙,這說法古人很多都不同意,易學家也不同意,攻缶得非常厲害,今天迷信科學的人更認為是荒謬絕倫。虛無怎能產生宇宙的萬有?尤其是二十世紀的科學更加不信;雖然英國有三個宇宙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Hoyle)、湯米•戈爾德(ThomasGold)和赫爾曼•邦迪(HermannBondi)曾提出宇宙所有物質都是由虛無產生,但大爆炸學說打倒了這個說法。到了二十一世紀,可能科學較前進步,覺得從宇宙的發展來說,未必沒有道理。我用一個詭辯來解釋,各位就會明白。例如零的兩邊有正一和負一,正一和負一合起來就等如零。可能原始的宇宙就等如零,因為有正物質,所以有負物質;或者因為有負物質,所以有正物質。例如你本來是窮光蛋,你向銀行借了一百萬,你就有一百萬,但你卻欠銀行一百萬;表面上你是大富翁,實際上你卻是欠僨累糶的窮光蛋。我們宇宙中間的正物質和反物質就是這樣產生的。因為借了錢,就有財,卻負債。當然這是一種概念,我們今天仍在爭論當中。這種虛無產生宇宙的說法是不可思議的,但邏輯上來說,卻未必沒有道理。最近西方的宇宙學者已有人提出萬物在宇宙真空中產生的假說,所以老子的哲學現在受到外國科學家的青賞,未必無因。
回到原文,宇宙是無,正是因為如此,王弼就提出一個說法:這個無不能自明,一定要通過有,然后才能了解無。這說法不論是否科學真理,但至少是人生重要的真理,尤其是研究文學藝術的人更要懂得。我們中國的水墨畫怎樣閫月亮?是不是笨拙地閫一個圓圈來表示?通常是涂上一片淡淡的墨,中間有一個空白不涂的岡圈,這是否虛無?因為有了這些實有的淡墨在四周,然后反映出虛無的月
亮,這就是虛無的月亮,藉著四周實有的淡黑表現出來了。文學作品表面上說了不少廢話,但作者暗中要表達的主題,他明文不會說出。讀者要從所有的有中間,去明白作者的無。讀書的人只據文字表面意義閱讀,不探求言外的深義,非常用功,當然也有所得,但如果能夠在讀書時,在文字之中找出作者隱喻的部分,那他的成就一定非常高。所以你不用理會這個理論到底是否屬實,千弼的說法實在有極高的哲學意義。回到正題,他認為一就是太極,它推動整個宇宙發展,本身卻是看不到的,但整個宇宙的發展都是來自它暗中推動的力量。因此,四十九數據的運用,就是不用之一所產生的作用。在哲學上意義是非常偉大的,至于是否宇宙真理,將來再探討,但在人生卻是偉大的哲理。
這個說法贊同的固然多,反對的亦不少。尤其道是虛無的說法,儒家學者難以接受,今天迷信科學的人更難接受。古人雖然無可奈何地認為這是最好的說法,但將它改頭換面,取消了無的觀念。北宋了不起的學者沈括,他雖然曾陷害大文豪蘇軾,卻是一個極有學問的人。他所著的《夢溪筆談》,可說是研究很多門學問、甚至是醫卜星相都有用的書,但更重要的是對科學的貢獻很大,例如有關指南針的種種,在這本書中談到了;又如中國的印刷術是很了不起的,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在這本書便有記載。甚至天文上所說的雷楔,西方研究中國科技史,一說到雷楔,來源就出自這本書。這本書,包含的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非常豐富,是研究科學史的人必備的參考書。沈括接受了王弼的說法后,將一的意義改變為合一。合一是說當四十九根蕃草混合時,四十九根蓍草就變成一。當把四十九根蓍草分散運算時,一就隱藏于四十九之中。最初合一是一,一散開,一表面不見,卻隱藏在四十九之中,推動蓍草的變化。這說法即使是詭辯,也較為合理,揚棄了虛無的說法。因此沈括合一說法廣為注解家接受。比沈括稍后的、剛才說的朱震的《漢上易傳》,也是根據這個說法作出解釋。所以在暫時無法了解古人神秘數據的具正意義之前,我們只好無可奈何地接受這一說法。將來如有新的考古發現,我們才另作考慮。
本文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為解夢佬算命網原創首發,歡迎轉載但是請注明來源!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我們。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