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譯文】
書籍要分類,排列整齊,放在固定的位罝,讀誦完畢后放回原即使有急事,也要把書本收拾好才能離開,書本有缺損要及時修樸,保持完整。
【注釋】
①列:排列。
②定:固定。
③急:急事。
【評解】
一個真正讀書、愛書之人,會把書保護得很好,不會讓它有一點 破損。書多則會把它分門別類地擺放,用的時候會很輕松地找到。閱讀完畢,要放歸原處•千萬不要養成把書隨便亂放的習慣,以免下次翻找,浪費時間。
書是人的良師益友,因此應像愛護自己的身體一樣去愛護、珍惜,即使有急事,也要把書整理好,收拾干凈,并在讀處做好標記, 以便下次再讀時方便査找。
如果書有破損,就要立刻把它修樸好,這樣可以延長書籍的使用壽命,否則造成損毀或丟失頁碼,是對知識的不尊重,同時也是對圖 書資源的浪費。
【國學小百科】
中國書籍的演變過程
在文字未產生以前,人們主要靠語言相互溝通。但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結繩、刻木以及簡單的圖形符號等方法 來幫助記憶。但是,只有文字才能超越時空,準確地記錄語言和表達 思想。
在殷代和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紀至前10世紀),人們將占卜卜辭、重要歷史事件等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了甲骨、刻辭、青銅銘 文、石鼓文字等,這些屬于初期書籍。
正規書籍大致出現于春秋末期。相傳孔子刪述《六經》,"韋編三絕〃,可見這時已出現了竹木簡的書,此外還有寫在絲織物上的書,稱為"帛書"或"素書"、"縑書"。
東漢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加以改進、推廣。東晉時, 政府正式下令用紙寫書。紙的產生,導致了書籍制作材料的偉大變 革,在中國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從紙張發明到隋唐時代,紙書的制作主要靠手寫。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方式不能適應客觀的需求。1300年前的隋末唐初,發 明了雕版印刷術。
古代書簡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書籍的發展。唐咸通九年印制的《金剛經》為現存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印刷品。
宋代為我國雕版印刷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其雕印的書籍,校、 寫、刻、印、紙、墨皆精,反映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紙、制墨等技 術工藝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元代刻書承宋人之風,對明初刻書影 響較大。
明代刻書更為發達。其末期出現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術,將雕版印刷術推向新的高峰,成為中國印刷史上最光輝的篇章。
隨著書籍生產材料的不斷變化,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紙書出現后,大致流行過卷軸裝、經折裝、梵夾裝、蝴蝶裝、 包背裝、線裝等多種形式。
北宋慶藩年間,畢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書籍。這一發明,為快速印制書籍創造了條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元代大德年間,王禎又發明了木活字,明代還有銅活字出現。現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為西夏文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明弘治年間的 華燧會通館,用銅活字印了《宋諸臣奏議》、《錦繡萬花谷》、《容齋隨筆》等很多書籍。
清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發展。雍正朝排印了 《古今圖書集成》,共鑄銅字二十多萬個。乾隆時制定了《欽定武英 殿聚珍版程式》,并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活字印刷發展、 普及的一個標志。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與運用•標志著中國書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關鏈接】
司馬光誡子惜書
司馬光獨樂園中的讀書堂中,藏有文史類書籍一萬多冊。其中司 馬光每天早晨常常閱讀的書,雖然讀了幾十年,看上去都新得像是從 沒用手摸過一樣。
司馬光曾經對他的兒子公休說商人們愛收藏錢財貨物,儒家 所收藏的只是這些(書),應當知道要珍愛它們。我每年在上伏到重 陽期間,遇到天氣晴朗的曰子,就設下幾案,將那些書斜放在上面, 曬穿訂書的線。所以雖然時間很長•書還是沒有損壞。
打幵書看,必然先把幾案打掃干凈,用褥子鋪墊在書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書。有時候(不能端坐著看)需要邊走邊讀,就把書 放在方的木板上讀,從來不敢直接用手捧著書,這不但是擔心手汗浸 到書頁上去,也擔心碰到穿訂書的線。
每看完一頁,就用右手大拇指的側面貼著書頁的邊沿,再用食指(與拇指相配合)捻起書頁,這樣翻過一頁,因此可以不把紙弄爛。 我常看到你們翻書時直接用手指撮起書頁,這很不合我的意思。現在 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們)尚且知道尊敬他們的經書,我們儒 家怎麼能反而不如他們呢?應該要記住我的話。"
以上就是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的全部內容,更多弟子規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