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譯文】
拿別人的東西和給別人的東西,輕重要分清楚,給人家的東西多
一點,拿人家的東西要少一點。
打算怎樣去對待別人,應該先問問自己,如果是自己也不愿意做 的,應該馬上停止。
【注釋】
①與:給予。
②欲:想要,希望。
③已:停止。
【評解】
在金錢、利益方面•要懂得取舍,只有舍才會有得•吃虧就是占 便宜。不要為了爭一己私利,不惜和朋友、親戚、同事翻臉,鬧得彼 此不相往來,雖然在利益、財物方面暫時占了便宜,卻為此喪失了名 譽,得不償失。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最好做一下換位思考,當你自己也不愿意別 人這樣來對待你的時候,就要及時停止。每一個人都不希望不好的事 情和言語加諸于自己身上,同理,我們也要想到別人的感受,也不應 該這樣加諸于別人。
【國學小百科】
古代的俸祿
俸祿是古代皇朝政府按規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 地、實物、錢幣等。
中國古代俸祿制度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商周時期因官職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襲,俥祿實際上是封 地內的經濟收入(不包括上繳給政府的部分)。這一時期俸祿表現為 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咅級官吏的俸祿標準。
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實物作為官吏的俸祿。春秋末年,世卿世 祿制度逐漸瓦解,各諸侯國為爭窈圖強,紛紛選拔任用賢能之士•以 雇用方法據其職務高低,給予不等的實物。
戰國時期,實物俸祿在各國得以普遍推廣,計量單位由斗改石 (d<»n )0石為最大的星器,所以用石表示官秩的等級。西漢初年各級 官員按照不同的石規定俸祿標準,俸祿是以斛(星器名,十斗為一 斛)計算的,但每月領取時,又折合成錢。東漢初年,俸祿是"半 錢半谷",九卿月領谷物72斛,錢9000 ,百石小吏月領谷物4. 8斛、 錢800。兩者的俸祿在谷物上相差15倍,在錢數上相差11倍多。
至南朝梁時•官吏級別實行九品制,俸祿亦依此而推。北齊官吏 級別亦行九品制,但俸祿不以栗計,而以帛計。隋代俸祿又以栗計, 一年分春、秋兩次發給官吏。其級別也更正規,如一品為九百石,自 一品至正四品之間各級相差一百石。唐繼隋制,然亦有小異:京外官 吏俸祿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祿之外,據官吏品級給予俸食.用于雇 用警衛及庶仆人員,統稱為"俸料錢"。
唐中期至清末,俸祿以貨幣為主。俸料錢在官吏的全部俸祿中所占 比重已超過一半之多。同時,因貨幣在稅收結構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經濟 的發展•唐之俸祿制度已由實物完全向貨幣化發展、轉彳匕開元二十四 年(736年)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祿制度,統一了俸祿的等級與形式。
唐代以后,基本上只實行月俸制,雖然有時仍然將實物乃至土地 作為俸祿,但實行的基本是以貨幣為主要形式的俸祿制度。唐代官員 的俸錢中不但有生活費•還包括辦公費,總的趨勢是數額不斷增加• 而且地方官的俸錢高出京官。
俸祿制度要求官吏在享受俸祿的同時履行一定的職責。若官吏違 反朝廷有關法令,或有瀆職行為,其俸祿便要相應扣除。早在漢代就 已對官吏實行罰俸制度。唐代規定,凡文武官員在朝堂上不守禮儀, 罰一月俸;凡推薦人才不當,處理公文稽遲,科舉考試泄題,無故超 假等失職行為,皆處罰俸。至清代,罰俸制度更加嚴密,如官員在官 署酗酒、賭博、推諉等,均要受罰俸處分。
【相關鏈接】
六尺巷明代,在泉州市住著兩位官宦人家,一家姓林,另一家姓唐,兩家毗鄰而居。林家有人在京,官居御史之職。唐家也有人在地方當官,任指揮使之職。兩個官宦之家,平時也都禮尚往來。
后來,兩家官運亨通,家業發達,姓林的當家林大舍要修建后院花園,因為當時符合"年利〃,姓唐的當家唐少爺也要擴建書軒。兩 家擇定日子,都要在雙方的交界處開基筑墻,這樣便引發了一場爭執。為了這一墻之地.雙方各有勢力,互不相讓。僵持之下,便都告 到了官府。
泉州知府接到兩家的呈狀,左右為難,朝內官得罪不得.地方官 也惹不起,不敢輕易判斷。而林、唐兩家,各自打通關節,對知府硬 軟兼施;知府也十分乖巧,雙方應付,一拖就是三年。
林家便修書一封,派專差上京•請林御史親筆來書,責成泉州知 府將此地判給林家,以便將花園修好。專差果然帶回御史大人的親筆 信。林家人都圍觀•只見上面寫著:"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三尺亦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讀信后家人議論紛紛。林大舍開頭也有些不通,他把那四句詩一 看再看,終于悟出老爺的用意,就說:"既然老爺這樣交代,就退讓 三尺•擇日興工。〃唐少爺探知林家派人上京•心懷疑慮,如今見林后退三尺另筑花園,不知是何用意,便設法打聽到林家退墻的原 委。因為林家是當朝御史,反而首先退讓。唐少爺感到不可理解,便 親自到其父任所去見唐指揮使,將林家讓地的事一五一十地向其父票 告。林指揮使聽后,認真地說林御史在京師為官,見識胸懷,不同一般,讓地之事一經傳開,豈不全城贊揚!唐家不能讓人笑話.也退讓三尺吧。就這樣,一條寬六尺的大巷就出現在兩家宅院之間。 泉州人就稱之為"禮讓巷〃,以紀念兩家禮讓的美德。
白圭談治水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涂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 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二十七萬人,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疏通了九 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主貝。
此后,在民間便流傳著這樣一首 《大禹治水》的民謠: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實地觀測搞調 査,團結勤快聽意見。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
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 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大禹
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 !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以上就是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的所有內容,更多弟子規資訊請關注解夢佬算命網熊掌號,為您提供第一手內容。
本文來自:解夢佬,原地址:https://www.jiemenglao.com/suanming/10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