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小孩”無法表達自己

解夢佬 0

每個人都希望率性的活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這些愿望往往無法實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會屈從于苛刻的標準。

每個人都有需求、感受(包括憤怒)和偏好,平心而論,對這些愿望的追求本應是一件自然天成順利成章的事。畢竟,每個人需求和每個人的需求都是平等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會無意識的屈從于他人、壓抑的自由。

當我們探尋,為何人們不能夠開心而又自由的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時,我們發現了早期教養環境中對孩童的限制:

在孩子受到抑制的家庭中,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在表達自己的需求、偏好或感受時,會被懲罰、被羞辱、被無視。父母認為,他們的需求和感受總是優先于孩子,因此讓孩子很無力。

被禁錮的天真浪漫,犧牲了快樂與樂趣則,以迎合父母的需求,并且試圖表現得很完美,否則父母就會遭受不滿。

有位來訪者的媽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始終保持微笑,笑臉相迎、笑臉相送,而內心的真實的自己始終埋在心底,直到來訪走進咨詢師,內心的憤恨和埋怨才得以混合著淚水涌出。

還有一位來訪是家里的乖乖女,照顧弟妹,照顧病榻上的母親,有一天她路過一顆老槐樹看著枝頭的小鳥發呆了一個下午,等到她回過神來,趕到家里之后,遭遇到的卻是父親的謾罵、母親的冷落。他從未意識到自己未被重視,也從未知道自己自由飛翔的愿望從未得到表達。她說,她的童年很糟糕,沒有自我。她說:“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兒童,這個詞,不屬于我。”

羅伯特·楊在《重建您的生活》中提到了自我表達受限的三個征兆。

一個是非常遷就他人。

總是取悅身邊的每個人、照顧別人的需求,總是像殉道者一樣自我犧牲,不關心自己的需求。

其次是過分壓抑或控制。

你可能是個工作狂、潔癖、有強迫傾向。壓抑自己的自然反應,屈從性于他人的規則,并且反過來以這些規則苛求他人。你覺得生活暗淡無趣的。因為你剝奪了自己的快樂、放松和愉悅感。

最后就是你積壓了很多的憤怒。

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每隔一段時間,你會出人意料的脾氣爆發。而這個時候你往往很抑郁,感覺不到絲毫快樂。

而健康的早期環境,家長會鼓勵孩子發掘自己天生的興趣和偏好。并且尊重他們的決定,也會照顧到他們的需求和愿望。當然,前提是不要傷害到他人。

因此,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悲傷、悲傷、恐懼等“負面”情緒;當然,我們也可以經常表現得活潑、無拘束和熱情

而此時的家長,需要發現孩子的自我表達和憤怒宣泄之間的差異,雖然這里的界限有時候并不是那麼清晰。可能在合理的標準和準則之外,更重要的是界限的彈性以及積極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