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別人愛自己比自己愛別人更多

解夢佬 0

在關系中比較被動的人,我們會給他們取一個外號,叫“愛無能者”。這類人常常無法主動靠近對方,愛的能力也相當匱乏,如果對方想靠近他/她時,他/她會馬上彈開,給人一種一觸就破的感覺,很難相處。

我們常常為這類人感到遺憾,心疼。但我們會發現,相較于他們,在關系中拒絕他人善意與愛意的人可能更令人同情。面對他/她人的好時,我們正常的反應是開心和興奮,幸福感指數飆升,感覺再來多次都不會膩。而回避善意的人卻為這一切感到痛苦,她們總是在關系中徘徊不定,進退兩難,把突然而來的意外驚喜視為驚嚇,下意識的反應可能不僅傷害了他人,也使自己陷入自責與內疚中。

她們到底是怎麼了?在外人看來,這一切是多麼的美好,順其自然地享受著美好難道不應該嗎?她們這麼害怕、這麼恐懼、這麼逃避到底是為了什麼?

面對縈繞在頭頂上的疑云,我想試著做出解答。

暫且給她們也取一個外號,叫“被愛無能者”。這類人有以下共通點。

1、怕麻煩別人。

她們對麻煩別人這件事感到緊張和焦慮。不難看出,麻煩別人可能被扣上“貪便宜”、“沒有界限感”、“自私”的帽子,這頂帽子如同一座山,壓得人踹不上來氣。除了背負道德的壓力,還會產生傷人的內疚感,把麻煩他人視為傷害,攻擊性朝外引發的是罪惡感,罪惡感導致的恐懼使得她們想要逃離,逃離的辦法之一就是把攻擊性的指向對準自己,與其傷害他人,不如傷害自己。內疚感是對罪惡感的防御,相較于罪惡感,內疚感可能更容易承受。

當她們淹沒在內疚里,本能的欲望與需求也一同被埋沒。她們不想麻煩他人,更不敢麻煩他人,當有人問她們想要什麼時,得到的回應是:我沒有什麼需求,我挺好的。向外人宣稱自己很好,其實內心世界已幾近崩塌,這糟糕的一切不愿與人分享,更加不會尋求他人的幫助,僅靠著羸弱的意志苦苦支撐。

其實,麻煩別人也不全是壞的,它還有非常積極的一面。如果把麻煩別人看成情感鏈接,這樣的認知轉變似乎更容易讓人接受。通過“麻煩”別人也獲得想要的東西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時還是雙贏的結局。例如,一位男生暗戀一位女生,男生總覺得自己配不上她,殊不知,這位女生其實也喜歡男生,只是礙于面子而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女生為了讓男生知道的自己的心意,故意找那位男生借書、借筆、借其它東西,最后還忘記還了,這些“麻煩”男生的舉動無疑使得她們之間的關系更近了一步,“麻煩他人”的妙處就在這里。

我還要強調一點,把“不麻煩他人”的認知當做原則的人本質是對自己需要親密、需要鏈接的防御,這是對情感需要的反向形成。當然,過度麻煩他人的人的確是缺乏邊界意識的人,這類人不用深交,判斷過度的標準是,你是否因為他人的麻煩而感到不耐煩了,覺得煩躁了,那就是過度了。

2、不允許別人愛自己比自己愛別人更多。

親密關系中,向對方給予愛是再正常不過的舉動了,或者說這是一段關系能夠維持下去的關鍵因素之一。愛對方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很多人卻是在威逼利誘下愛他人,這不是健康的愛的表達方式。而“被愛無能者”他們在意的不是對方不夠愛自己,而是害怕太愛自己,超過了自己愛對方的程度。她們常常給對方給予自己的愛以一定的閾值,一旦超過閾值,警報就會拉響,她們就會快速從關系中逃離。給人的感受是,太親密的行為會使得自我被淹沒,沒了自我意味著“我就不存在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她們卻信以為真。

對于耐受親密的程度比較低的底層原因,有可能她們會認為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情感、親密的關系,又或者她們從來沒有體會過親密關系帶來的滋養,反而時常遭受過往的關系的迫害,種種原因都會使得她們在關系面前望而卻步。

然而,內在渴望親密的動力促使著她們愿意在高風險的感情中做出嘗試,突破的措施就是比對方付出更多。當自己比對方付出更多,意味著自己在關系中顯得更安全,也就難以超過設定的情感閾值。但這會帶來另一個問題,跟對方比付出會使關系蒙上灰塵,對方會感到她的壓力,如果不付出對等的情感,似乎關系就很難經營下去。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在關系中付出更多的一方還會遭到另一半的拋棄,因為沒人能承受住因付出情感少而帶來的愧疚,這同樣會破壞關系。

3、不配擁用愛。

這也是這類人共性的部分,一旦感受到熱烈如火的愛時,壓力頓時撲面而來。“不配擁有愛”并不是來自他人的“言傳”,而是來自“身教”,這個他人很有可能是她們的重要撫養者,比如父母。當父母對她們兒時的情感需求表示拒絕時,她們會難過傷心,如果父母長此以往的以冷峻面孔對待她們,內在原始的需求也會漸漸沒了星火,變得黑暗寂靜。從此,“我不配擁有愛”的認知信念將捆綁著她們步入青春時期以及成年時期,認同了父母的不認同。

被愛無能的本質是:自己不愛自己,自己只能愛別人,自己對自己愛無能。她們內心深處堅信自己不應該存在,視自己的存在為一個巨大的錯誤,覺得自己不值得世界的眷顧,不值得擁有他人的好好對待。

若要終結被愛無能,就需要主動面對自己渴望愛的需求,主動打破阻礙自己獲得親密關系的枷鎖,主動改變看待自己的角度。把自己對自己的嫌棄還給真正錯誤的人那里,把屬于自己的部分找回來,只有自己真正愛自己,才能有能力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