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自己總容易遷就他人

解夢佬 0

常有朋友問起,為什麼自己總容易遷就他人。

明明喜歡吃火鍋而不是烤鴨,卻因為朋友喜歡吃烤鴨,而完全服從。

明明不想出去玩,因為朋友一個電話,就收拾自己去見他們。

明明自己的計劃簡單高效,卻總是習慣性地配合他人,成就他人。

有時候遇到這個問題,我通常會玩笑一句:你和你媽媽關系不錯吧。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通常感受力是很強的。

玩笑“和媽媽關系不錯”是因為:在這個和母親不錯的關系背后,是被養育者以愛之名的占據以及同頻存在的忽視,把小孩圈起來,然后對他好。

判斷說感受力強,是因為一個處處都能遷就他人的人,一定時時刻刻都能捕捉到他人的需要,他人永遠優先于自己,自己是別人的小棉襖。

擁有這種對他人的超強讀心術,一定都是“童子功”。在那年那月,要處在怎樣的環境,才能習得這種接近本能的敏銳。對他人需求的識別,已經不僅僅是察言觀色這麼簡單。

他們的高感知度已經簡單粗暴到,我就是知道對方要什麼、心情怎樣,但我不知道原因。

對他人了如指掌,對自己的狀態卻是:需求?我沒有想過……

看許多心理學類的書目,許多人會給自己總結為:自我價值感低。

顯而易見,自我價值感低這件事,肯定不是平地起風。追根溯源便都是早年和重要客體的關系出了狀況。可單單一句“早年養育者沒有給到足夠的看見”就能擺平這件事,消除那種“唯他人獨尊,自己永遠靠邊站”的感覺嗎?答案當然是不能。

沒被足夠的看見,自然終生都要尋找。若小時候對此的需求是1,那長大后便是10、100、1000……甚至,用命去換。

《長安十二時辰》里,審案的李必對嫌疑人魚腸說:我再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人,因為旁人的一絲暖意,寧愿被他利用,寧愿賠上自己的性命。

為了幼年求而不得的目光,為了那本該由父母給予的一絲絲暖意,以身焚火,不顧一切來換取。

想起一個很殘忍的故事:一對夫婦,撿來一個小孩,為了讓這個小孩對長大后對自己忠誠,女人便對男人說,你像養狗一樣養他就可以了,不要時常滿足他,他便會窮盡一生來滿足你。

毛骨悚然的故事,卻觸目驚心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小嬰兒伸著小胳膊想要和媽媽互動,媽媽搖著嬰兒床,卻對著手機屏幕笑得情真意切。

那個我期待的人,咫尺天涯。

“我竟是如此地不值得媽媽看我一眼麼。”

自我價值感的確立,是孩子在媽媽眼中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確認自己。確認自己的存在,以及確認自己值得被愛。

都沒有。

可我們還是會長大。于是,曾期盼的一束目光,演變成100束,1000束……無窮盡。

無法被滿足,為了獲得,無所不用其極。于是我們發展出了笑容,發展出了敏銳,發展出了所有討好他人的功能,只為一個確認,確認我在你心里是有位置的。

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像女媧補天一樣,去補別人那個漏開的大洞。讓別人完整。

我們學會了十八般武藝,卻一樣也沒用來為自己服務過。

這些優秀的技能,要留給心里那個重要的人,如果我足夠優秀,她是不是也可以多看我一眼。

如果有人建議把技能用在自己身上,這是萬萬不能的。我們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所有的收獲,都是為上交。自己怎能私自善用。

為自己做一點什麼,異常困難。做了就如同貪污,或者私吞了什麼一般。

這樣深入骨髓的“不值得”,豈是一句“自我價值感低”可以被打破和喚醒的。

何況,它還能部分的帶來些許好處。

我們成為了那個特別善解人意的人。一個好人。慢慢的,開始被這樣評價。懂事。也同樣是屬于我們的詞匯。

別人習慣踩在我們身上,去夠他們的夢想。我們雖心有不甘,但也沒有更好的去處。

回頭他人夢想達成,分予我們一些好處,或者不吝嗇大把的感謝和夸贊,似乎我們心里那個不滿,那個被挖開的大洞,又被莫名其妙地填上了。

而當我們自己有需求的時候,周圍的人會習慣性地打壓。也會習慣性地把手伸進屬于我們的領域,企圖指導些什麼。

“這個女朋友不行,皮膚還去做什麼美黑,家境太好了,你Hold不住的。”“考博什麼的就不要考了,先穩定工作要緊”“我跟你說,孩子尿不濕要用這個牌子,要不然要紅屁股了。”

在入侵的表皮之下,悄咪咪地偷走了我們要做一件事的動力。似乎我們去戀愛,去讀書,去養育小孩,不是順從他們,就是反抗他們。我們的人生主題,變成了非此即彼的選擇題,怎樣都有問題。

我們開始疑惑,我們為什麼而活。

那屬于自己的價值感,到底去了哪里。

我們花了太多心血,在滿足別人身上。真要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已經筋疲力盡。

被“期待目光”這件事占據了太多,便在一萬個人身上找彌補。

于是,心里開了一萬間房,間間都是別人的。

我們變成了客棧管理員,期待每一個住客給個五星好評。

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構筑我們的內部世界。

大樓也建了,房間還對外營業。

我們卡在了那個客棧管理員的身份里,卻忘記了,我們吃了那麼多苦,憑本事建造的“豪華酒店”,讓那麼多人都滿意,為啥不給自己來個總統套房呢。

或許,為別人服務慣了,要讓自己在最好的位置住進去,會有那麼一些膽怯和不安。

此時此刻,或許能夠自我安慰的方法是:去住最好的房間,體驗過了,才能更好地改進酒店,精進用戶體驗。

這是我們習慣的思路。即使為自己,也要是以“為別人”的名義。如同我們想吃火鍋,一定要別人也想吃火鍋,我們才覺得這個愿望是被允許的,是值得去做的。

而事實上,還有一種思維方式是:我覺得這個很好,我推薦給你們;我的房間不錯,你要不要來試試;火鍋很好吃,我覺得你可以嘗試一下……

自己站穩在那里,然后獨自享用,或者呼朋喚友。

你是主人。你邀請他人靠近,或者拒絕他們的到來。這種體會很陌生,但,成長就會這樣不近人情。

不近人情這詞顏色太暗沉,也可以把它置換得更光明一些。

作者:趙戎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