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出嫁竟會攜帶什麼私密物品呢?女人結婚是一件大事,不管在現代還是古代,結婚需要注意的事情有很多,那麼,你知道古人結婚過程是怎樣的嗎?結婚注意事項有哪些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出嫁女子閨房必備的“私密物品”
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總會有娘家人給姑娘準備一些洞房中所必需的私密物品,便于同房。那麼,究竟有哪些私密物品。
1、“三寸金蓮”瓷器,而不是尿壺。
2、喜慶的大紅色開襠褲,寓意深遠。
3、閨房內使用的小盒子。
4、用于裝洞房指南盒子。
5、不一般的長命鎖,而是古代女子的吊墜,上面的圖畫有洞房的暗示性標志。
新娘嫁妝是給誰的 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
結婚嫁妝?在古代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又稱為“陪嫁”,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并且侵占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利。
古代對女子陪嫁的規定
宋代法律規定:“戶令,諸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這里的“妻家所得之財”通常指的就是嫁妝,也就是說,嫁妝不由兄弟均分。
實際上,早在唐代,兄弟分家,都必須要為未結婚的兄弟、姐妹、姑姑準備結婚費用,即聘禮與嫁妝。到了宋代,這一慣例有了一定改變,未婚姑娘能繼承到的財產變多了,她能得到等同于兒子繼承的產業的一半。
宋代法律中,妻子對嫁妝的控制,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盡管嫁妝并非單獨注冊在妻子名下,但法律要求嫁妝必須明確標示出來,并且女人有生之年可以掌管它,為這份財產確立繼承人。在傳統社會中,出嫁的妻子并不能得到法庭保護,但若她將嫁妝轉移,則并不違法。
宋代對嫁妝的規定,實際延續到了清代,從清代的法律規定和各類記載看,嫁妝是女性獨立掌握的私財,比如康熙朝狀元彭定求在為兒子分家時,給兩個嫡子各分田地200畝,給三個庶出兒子各分田地120畝,但按法律規定,庶出嫡出應該均分,彭定求解釋說,嫡子多分的原因是由于其中有妻子的奩田(即嫁妝田)。
清代女性的嫁妝,獨立存放,單獨核算,夫家無權支配,如果離異,女性可以將嫁妝帶走,也可以立遺囑規定誰可以繼承嫁妝,因此其他家庭成員要動用女性的嫁妝,必須征得她本人同意。
法律對嫁妝的這種規定,為女性在精神和物質上提供了四種益處:
其一,嫁妝證明她不是妾,她不是被娘家賣掉的,相反,家人把她看得非常重要,她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這對女性很重要。
其二,嫁妝為她提供了討別人高興的手段。
其三,嫁妝為女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使她們不會一貧如洗。
其四,嫁妝使妻子與夫家財產的增殖相關聯,可以緩解部分對女性的歧視。
中國古代婚禮流程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于灶君神像前凈茶杯底,以測神意。
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尅。
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后始議親。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只、金耳環一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只、麻餅64只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
定親后,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繡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
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繼“文定”后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并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
送嫁禮多為繡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
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后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請吃酒
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挜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
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只、肉l方、魚2尾等。
看嫁資
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于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器物披掛紅色彩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俗稱“壓箱錢”。
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于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
上轎
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愿出嫁,懶于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愿者),而后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
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 ”“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
拜堂
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后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只朱紅漆的木制“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
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布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贊禮聲動作。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你知道古代女人結婚會攜帶什麼私物了嗎?在生活中,男女結婚需要注意很多事情,特別是吉日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雖然現在人結婚沒有古代那麼繁瑣,但是,該注意的還是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