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婆媳關系’是一對天然的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娶了一個媳婦,就等于死了個兒”。當然,這話有它的偏頗之處,卻有它的道理。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另一種家庭關系則大相徑庭——“岳母關系”。俗話說,“十個女婿九個親”、“一個女婿半個兒”。
這世界真奇怪啊!同樣因婚姻紐帶產生的親情關系,“婆媳關系”和“岳母關系”竟呈現出如此之大的反差,叫人匪夷所思。也許,這就是現實社會的真實寫照,矛盾和統一構成生活的豐富和前進的動力。
試舉例說明“婆媳關系”的問題。某男電話咨詢,其母不到五十,在他即將籌辦婚禮的時候,原本一向非常通情達理的母親,突然變的有些情緒暴躁、蠻橫無理,惹的他兒子不得不延遲婚期,以調整母親的情緒。后來,婚期一經調整,他母親的情緒立馬好了許多。經過與其母的溝通,發現這位母親這輩子的婚姻一直不如意,受到幾次波折,慢慢的她就放棄了自己的情感,全心盡母親之職,培育她唯一的兒子。雖然在撫育兒子成長的過程里極其辛苦,但依然能克服重重困難,都是因為——兒子是她的希望,是她的精神支柱。只要有兒子,其它倒無所謂。可是眼看著兒子長大成人,結婚成家,要過自己的小日子了。母親的心再一次跌入了谷底,好象又要失去什麼似的。尤其在決定兒子婚期的日子后,這種感覺愈加強烈、深刻,于是真的情緒無常、不能自控了。
上述的案例,像我們表達了一個信息:在兒子戀愛或結婚后,母親和媳婦上演了一場爭兒子的“心理游戲”。母親恐懼自己的位置被兒媳婦“奪去”,于是拼命的想“奪回”應有的位置。 另有一對夫婦新婚不久,婆婆每晚都來敲兒子房門,叮囑要蓋好被子,以免著涼;早上按時去兒子新房疊被打掃衛生等等,弄的兒媳婦快要瘋掉了的故事。還有,諸如婆婆在兒子面前捕風捉影說兒媳婦的是非等,更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的事了。
“婆媳關系”緊張的心理原因
到底是什麼因素使得婆婆有這樣的心理定勢?認為兒子結婚便離母親遠了,如同失去了愛子般的痛苦?影響“婆媳關系”的核心要素是什麼? 從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關系”是導致“婆媳關系”問題的關鍵。如果依照發展心理學的觀點,健康的母子關系要經歷“二次分離”。
第一次分離是“孩子的分娩”
女人最感到幸福的時候是知道懷孕的那一刻,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讓女人經歷里從女孩到女人的轉化過程。孩子在母親的肚子里時和母親是完整如一的,在孩子生產到人間并逐步由生理的發育到心理的發展,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漸次的萌芽、增長,并出現兩次“反叛期”。這是母親和孩子的“第一次分離”。“第一次分離”的結果是孩子由純然的對母親的依賴到自己獨立的探索世界,盡可能的擺脫母親的干預而獨立自主。第一次分離如果成功的話,對母親和孩子都是雙贏的:母親除了對孩子盡必要的照顧之責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的追尋自己的情感、事業及成長;孩子則可以自由的發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離”不成功,就會導致母子的“情感依戀”及“互賴”的現象。尤其是母親本人的心理不成熟或情感遭受挫折,如離婚單親、老公背叛、家庭意外事件等,都可能造成母親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全神貫注著孩子的每個動向。這樣的母親情感失衡,過多的“愛”孩子,從而對孩子施加了更多的壓力和期許。孩子也回很痛苦,面對一個“完美的”、“嚴厲的”母親,也容易發展出“依戀型人格”或“畏縮型人格”——躺在母親的懷里不想長大或長不大。
“第一次分離”為孩子的“第二次分離”——結婚成家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第一次的分離不成功,孩子結婚后(從戀愛開始),母親便有被孩子遺棄的感覺,孩子也會產生“新婚焦慮癥”——不適應婚姻生活,甚至在潛意識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媽媽的感覺”。這是很危險的信號!母親想回到從前兒子只對她一人依戀的局面,而現實不許可,母親的行為出現“退化現象”——情緒多變、敏感、脆弱等。其實,母親“行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兒子的關注”!
處理婆媳關系秘笈-和老公一起學習! 男士在處理婆媳關系中的地位很重要,會辦事的男人既討好了老媽,又討好了老婆。
原則一,不做惡言傳話筒,只傳好聽的話;如果沒有就自編一些;
原則二,細心,當發現婆媳間有矛盾苗頭,要自掏腰包買些禮物討好兩個女人,但要告知是對方彼此掏的錢;
原則三,不在老媽或老婆面前表揚對方的好處,這樣會讓彼此吃醋,對于不打眼的小毛病到可以說說,但不能說致命的大缺點。一定要表揚面前的女人的好,小批評另個女人的差;
原則四,經常回家探望,打電話詢問,或發個短信表示你對2個女人的關心,同時也負上一句,是代另個女人問這女人的好;
原則五,不要錯過一些特別的日子,生日啊,節日啊,紀念日啊等等,奉送小禮物,或當面祝賀……
總之,對代這2個不同的女人,并不比處理老婆與情人的關系更容易,但也都是日常一些小事,只要有心,處理好了,你將受益非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