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愛她但要尊重她

解夢佬 0

其實,婚姻最重要的考研不是夫妻之間,是在婆媳之間,多年媳婦熬成婆,那麼,剛進門的媳婦自然就要受罪,如何處理婆媳關系?婆媳關系不好怎麼辦?

因此,我們的婆婆大多是在五十四歲以下,她們的年齡應該比我們大三十歲左右。她們養育了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她們的兒子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最單純的驕傲。當她們把自己的驕傲放到我們的手心,這是一種儀式:以婚姻的名義,從此,我們成為一家人。

可是,當我們也是獨生子女,當人們總是喜歡說我們“不關心他人”、“過于自我”、“依賴性太強”……當我們在24歲的這個年紀里以群體性的面目出現于婚姻登記處的大門口,我們是否可以在這個嶄新的媽媽那里找到幸福?

我想,“婆媳”這種概念,應該是千百年來中國最難相處的人際關系網中的一環。可是,因為1980的某些特殊內涵,悄悄地,便擴大了幸福的外延。因為,幸福是種結論,而婆媳關系是一個體系。站在婚姻的門內,我們應該可以,以母女的方式,深深幸福。

因此,我,極具歷史責任感的小葉子,經過長期的調查取證,得出結論如下:歷史上那麼多的婆媳,最常見的矛盾通常以七種方式存在。當然,這樣的結果依賴于一個先決條件:是明曉事理的婆婆與品性純善的媳婦,是骨子里并不“無理攪三分”的兩個人——善良,永遠是善行的前提。

第一種矛盾,源自生活習慣。這是種生活的蘊積,明知道是難以改變的舊習與一個難以改變的年紀,我們卻總是忍不住要抱怨。在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既定命運安排下,抱怨只會令矛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就好像婆婆喜歡燒菜用醬油,而媳婦偏愛清淡的口味。多麼無心的一句牢騷評論,卻讓好好的一頓飯變成硝煙彌漫的戰場。讓我們深愛的男人,左右為難。

第二種,源自兒女。那個小手小腳的孩子,走一步跌一跤的稚氣脆弱。我們要他戴厚帽子大口罩防感冒,他的奶奶說“小孩子要凍一凍才結實”;我們要他講文明懂禮貌不要變成小野人,他的奶奶說“小男孩不打架怎麼能變成大老爺們兒”……我們的觀念總是這樣千差萬別,想和氣,也難。

第三種,源自男人。婆婆心里比天大的男人,是我們的丈夫;我們心里比天大的男人,是我們的兒子。我們疼兒子,為他洗衣服、疊被子、換著花樣做飯菜。婆婆疼兒子,便只有教育媳婦要為丈夫洗衣服、疊被子、換著花樣做飯菜。有道是“社會進步了,男女都一樣”,我們不甘心讓自己的男人只會舒舒服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催他干點活,先要躲過婆婆的眼。躲不過的,輕則慪氣重則吵。

第四種,源自金錢。家有老人,菜金、水電都要錢。贍養費是種義務,通常是由幾個子女幾家平攤。然而卻總是有最精準的會計都算不齊全的微小差池,無非是幾元幾分,天長日久,罅隙變成填不平的溝壑。五大洲曾經也是一個整體,從縫隙開始,今天相距何等遙遠。只要和錢沾上邊,親兄弟也要明算帳,帳算多了,親兄弟便再也做不得兄弟。

第五種,源自房子。不過是父母住的幾室幾廳舊房子,兄弟姐妹結婚時占據其中一兩間。日子長了,沒占到房子的便會惦念父母百年后那恐怕攤到自己身上連張床都擺不開的旮旯產權。既然父母是大家的父母,房子自然也是大家的房子。貧嘴張大民混到續集里才混上套兩居室的房子,他手舞足蹈,因為在城市里,這是每個人心里最實惠的空間。所以,為實惠做隔三差五的嘮叨,看起來越發天經地義。

第六種,源自妯娌姑嫂。自古做人家的媳婦,最怕遇見的無非是一屋子女人那鴨子一樣的嘴。俗話說“三個女人等于一百只鴨子”,那麼大姑小姑婆婆和你,約等于一百三十三點三三只鴨子。這麼多鴨子一起叫,想不精神崩潰也不容易。

第七種,源自誤會。生活中總是有那麼多的誤會,是我們想要避免卻又無法避免的。我們沒有解釋清楚的一件事,我們有口無心的一句話,都是戰爭的導火索。這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一件事,就好像上帝打噴嚏,偶爾也有打錯方向導致雷電劈著人的事情發生。

這樣的七種方式,讓我們瞪大眼睛挑男人。我們惟恐判斷失誤,有一天變成劉蘭芝,便只應得那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到后來,我們挑男人就加上一個附加值:男人的媽。

不過,還好,還好,我們是1980的女子,我們的先天條件好,我們的后天彌補有時間,我們的幸福,還來得及,一寸寸經營。如果你不信,我們的具體分析未完待續。

首先要說的,是關于壟斷的話題。

說壟斷,其實也不為過——我們有幸以獨生子女的身份嫁給了七十年代末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說到物質,我們沒有任何競爭對手可言:我們沒有叔伯姑嫂,想和人搶房子車子票子,也找不到對手。通俗點說就是:公婆就只有一個兒子,一切的一切,不給他又給誰?反過來說,雙方父母的贍養費、醫藥費,我們不負擔也就屬于大逆不道。不過我們趕上了社會福利的小火車:城鎮鄉村的社會養老保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有好單位的公婆還享受醫療補助。所以我們犯不著為間房子慪氣,更犯不著為幾元幾角贍養費口角相加。說到精神,我們沒有姑嫂妯娌,按照前輩哲人的理解,三個女人等于一百只鴨子,可是當一個家庭里只有兩個女人的時候,就一只鴨子也不存在了。當吵架無法成為群體行為,當旁邊沒有人煽風點火,事情容易簡單得多。所以說我們造化好,壟斷是種福氣。少操心少生氣,可以直接減少生癌的幾率與可能。

其次要說說生活習慣。我們這一代女孩子,已經很少與公婆住在一起。出現在公婆家里的時候大多是為了蹭飯,至于蹭飯的原因,有人是因為忙、有人是因為懶,這些我們都要勇于承認。婆婆做的飯不好吃,可以選擇自己伸手做。如果自己忙到沒空做,就要對他人的勞動成果表示由衷的感激。最簡單的方法是:好吃,就多吃一點;不好吃,就少吃一點。覺得不好吃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飯后悄悄塞零食;覺得好吃的時候要懂得表示贊揚——有個心理學家叫馬斯洛,他說人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對婆婆來說,她菜市場上、燃氣灶邊的前仆后繼,并不是對我們的義務。因此,我們的贊揚,更會令她開心。開心可以促進肌體協調,減少各種老年病的發生。

再次要說的是兒女。這個道理真是簡單又簡單:我們稱呼“婆婆”的這個女人,倘若她不衛生,倘若她不科學,倘若她沒文化,那麼——我們挑來挑去才選中做丈夫的這個男人,又是怎樣長大?所以,要堅信她的愛,堅信那麼無私單純的關懷,鋪灑在她孫子孫女的身上,樸實厚重。當然,“隔輩疼”是種趨勢,如果有溺愛,不要抱怨不要吵:悄悄把兒女送“全托”,集體環境里的成長迅捷又有效。周末帶兒女看奶奶,平日里積攢的想念更會增加老人天倫之樂的養分。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在電影鏡頭中,應該是暖色調的溫馨。

還有要說的是男人。我們是多麼疼愛我們的兒女,所以如果有一天我們做了婆婆,又怎舍得他在媳婦指揮下拿東拿西?姿態該做就做:疼他、關心他、愛護他,凡事搶著做不會有壞處。這樣的日子通常不會長久,因為按照我們婆婆的年紀,其中的大多數應該都受過良好教育。所以除了南北朝時焦仲卿的兇惡老媽,大多數婆婆會在一段時間后主動指揮兒子拿東拿西。在兵法上,這叫“欲擒故縱”。在情感上,這叫“人心換人心”。

最后要說的是誤會。這是一些我們并非刻意營造卻又無法避免的事件,它們的發生在我們的意料之外,它們的結果又在通常的情理當中。去掉以上六種矛盾的理由,這最后一種的發生比例已然很小。可是,我要說的是,有些誤會,仿佛這世間眾多委屈一樣,不一定要忙著澄清。因為時間是種有力的證據,它能令真相浮出水面。辯解是種過程,只是需要選擇時機。針尖對麥芒,不是你戳傷了我,就一定是我刺痛了你。不過,既然是過程,也就必不可少,誤會糾集在心里,會令家庭七零八落。是錯的,就要勇于承擔,是對的,也不能甘心做惡人。坦誠是幸福的開始,且,我們一直在努力。

以上,是80女子的婆媳關系新概念。是既沿襲傳統美德,又兼具時代特色。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每一天時間、每一次相處,也要與時俱進。我們是生于80年代的開心灑脫、沒心沒肺,我們簡約生活、快樂至上;我們也是繼承了5000年的善良孝順,有禮有節,我們熱愛親人、和睦為重。

用世界上最最簡單的道理來說就是:盡管我們知道她永遠不是我們的生母,有些話永遠不能說,有些事永遠不能做,有些狐貍的小尾巴永遠都要藏……可是,我們還是可以把幸福放在心里、眼里、手里,可以帶點80年代特有的明朗擁抱我們的婆婆。我們可以膩在她身邊,摟著她的胳膊,憑借心里的愛,撒嬌、發嗲、哭泣。我們可以陪她逛街購物、陪她聊天談笑,一切的一切,就像她真正的女兒那樣。

為什麼不可以呢?因為我們,她的世界兒女雙全。

因為她,我們擁有了生命中第二個疼愛我們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