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
對于現代核心家庭的媳婦來說,婆婆來跟自己住在一起,雖然會增加一些麻煩,但總體上看還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因為媳婦可以從婆婆那里學到很多人生經驗,了解丈夫的一些習慣、秉性和童年趣事,也可以幫自己照料一些家務,不亦樂乎?
對于婆婆來說,自己有處事的經驗、有生活的智慧,但是媳婦可能認識不到這一點,可能不重視自己的意見,婆婆應該把此看作是正常的事,而不為此生氣、慍怒,“不亦君子乎?”對于媳婦也同樣如此,自己有優點、有長處,但是婆婆可能看不到。
相反,對于丈夫、小姑子、小叔子,由于是自己的孩子,婆婆更容易看到他們的表現,對他們更好。認識到這一現象,作為媳婦自己不生氣,“不亦君子乎?”俗話說“日久見人心”,總有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那一天。
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顏淵第十二》
婆婆、媳婦等在一起生活的人,最怕彼此不提意見,有氣悶在心里,但同時又怕提意見掌握不好分寸,傷了顏面。如何把握這個分寸呢?孔子給了很好的提示,這就是一要忠誠,誠心為對方好;二要善于表達,適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
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季氏第十六》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婆媳之間如果只是忍氣吞聲(便辟)、諂媚巴結(善柔)、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便佞),這只會損傷婆媳關系;相反,如果婆媳之間能夠直言相告,互相諒解,同時又能看到對方的長處,雙方都能從彼此的接觸中得到好處。
在婆媳關系中,如果雙方能夠真正做到這三點,那麼其婆媳關系肯定是很圓滿的,但是要做到這三點需要很高的修養水平,它要求婆媳雙方成為“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而這種修養又是很難達到的,這也正是很多婆媳關系并不圓滿的原因。
但是,只要婆媳雙方意識到了這幾點,并且部分地做到了一些,那麼這種婆媳關系就是過得去的關系了。
在《應用心理研究》1999年第4期的“兩岸社會變遷中的家庭”專題中,孔祥明教授通過具體深入的定性研究,發現了許多家庭中“婆媳過招”的現象和起因,并指出婆媳雙方的諒解和尊重是婆媳關系中的關鍵因素,如婆媳雙方“堅守互相體諒的態度與溫和不過分的行為”,而這正是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朋友之道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