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育兒需要“斗法”嗎??

解夢佬 0

“我說要少穿一點,婆婆非要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

“我堅持認為母乳是越吸越多,可婆婆卻總在一旁說,奶不夠就喂奶粉吧,喂奶粉吧。”

“婆婆喂飯前居然用自己的嘴唇去試試飯菜燙不燙,然后再喂給兒子吃!我當下就制止了她。”

“我看美劇里的孩子尿不濕一直用到三四歲,可兒子出生才一個星期,婆婆就躍躍欲試要給他把尿。”

“我要教訓孩子,手剛舉起來,他就哇的一聲哭著找奶奶去了。”

……

我承認,以上抱怨都出自我的口。曾經,我和我同為新手媽媽的閨密在咖啡館里坐了一個下午,就為了枚舉在養孩子這件事情上,我們和婆婆之間存在的種種分歧。兩個人而后又一同約定:抱怨歸抱怨,而且僅限于我和她之間,在家面對婆婆時,一不冷言冷語,二要耐心勸導。最后兩個人結伴去了咖啡館隔壁的商場,給自家婆婆各買了一雙平底鞋,揮手道別后回家。

婆媳育兒矛盾,真的很突出嗎?我的答案是,“是的。”但這些并非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斗爭”,而是用耐心和智慧便可化解的“內部矛盾”。

80后與50后的矛盾

著裝。我主張孩子的衣服一定要買正規品牌的衣服,因為耐穿,而且安全性相對比較高。但婆婆總喜歡從不知名小店里給孩子淘外貿服飾,說這個便宜。我跟她提過幾次,她依然堅持自己的做法。有一天,她給孩子穿了一件新買的連體肚兜,結果小朋友口水流到衣服上以后,衣服竟然褪色了,弄得胸前綠綠黑黑的一片。婆婆一看頓時傻眼了,念叨著:質量怎麼這麼差啊。從此,品牌衣服在我們家占了上風,雖然價格貴了一些,但的確耐穿,孩子穿過一季依然完好,送給親友也完全拿得出手——事實上,我們家寶寶就“繼承”了許多朋友家孩子的二手品牌衣服。

把尿。孩子出生才一個星期,婆婆就主張給他把尿。她緊緊拽住兒子的小腿兒,哄他尿在她事先準備的盆子里,但兒子只是一個勁兒地哭鬧掙扎,最后婆婆只好放棄,但她剛把孩子放上床,這小子就尿了滿床……兒子這一舉動讓我樂開了懷,因為我打心眼不希望婆婆給孩子把尿,人家外國的孩子紙尿褲要穿到三四歲呢,而且孩子這麼小就把尿難道不會影響骨骼發育嗎?但等我上網一查,發現好多年輕的媽媽們在把尿這件事情上,最后都與長輩達成妥協,她們試下來發現,給孩子把尿能省心不少,還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于是,我就跟婆婆商量:要不,等天氣暖和一點再訓練把尿吧,現在天氣冷,長時間光屁股會受涼的。兩個月后,婆婆的把尿訓練重新啟動,這次,我選擇了支持。

類似的婆媳分歧還有很多,我常常會想,如果換成我媽來幫忙帶孩子,是否也會有這些分歧?很多事情,如果生硬地翻臉,當即要爭出孰是孰非,雖然問題解決了,但對家庭和睦不利。先退讓一步,再由事實說話不是更好。

親子教育與隔代教育

兒子出生后,婆婆包攬了每次孩子喝奶后拍嗝的任務。有時候即便把孩子放在肩膀上拍了半天,好不容易打過嗝了但一躺下去仍會嘩啦啦吐奶。每逢此,婆婆既心痛又內疚。于是,我一邊幫助收拾吐奶后的“殘局”一邊勸慰她,沒事,這是正常現象,吐著吐著他就會好的。偶爾我還會冒出一兩句《大話西游》里的臺詞:“吐著吐著就習慣了”,然后還干笑幾聲——我估計我這沒心沒肺的笑聲,在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婆婆聽來會比較刺耳。

然而,我的“后媽”特性在兒子之后的成長過程中愈發暴露出來。兒子有一段時間喜歡扯人頭發,婆婆會齜牙咧嘴地任他扯,而我會伸手扯住兒子的短發,讓他知道疼的同時命令他放手;有了任何好吃的東西,婆婆總是讓兒子一個人吃個夠,而我會跟兒子搶著吃,并美其名曰“好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我還曾經任憑3歲的兒子在床上邊哭邊滾,最后在哽咽中睡著,因為我不肯給他牛奶喝,而不給他牛奶喝的原因是他應允了我的威脅“不吃晚飯晚上沒有牛奶喝”。

我能理解婆婆對孩子的寵愛,畢竟,“隔代慣”的現象普遍存在。但我和丈夫都希望孩子不任性,能夠懂得體諒別人,所以我們在教育他時“愛”與“嚴”并重,讓他明白什麼是“對”與“錯”。

在孩子教育上我和婆婆存在分歧,但矛盾并不尖銳。我和丈夫沒有因為教育孩子而遭遇婆婆的阻撓,甚至,大多數時候她會給予語言上的支持。而對于婆婆的溺愛和“護短”,我也甚少會嚴厲地制止。道理很簡單,我們也需要在孩子面前維護奶奶的尊嚴。

小輩心存感激,是化解矛盾的基礎

當我寫到這里的時候,我腦子里浮現的是家里每天晚飯后最常出現的一幕:丈夫在書房里上網,我和兒子在客廳里嬉鬧,婆婆則在廚房里 “嘩嘩嘩”地洗碗——事實上,從兒子出生到現在,婆婆不僅在我們白天上班時幫忙照看孩子,而且還包攬了幾乎所有的家務活。她原本可以在老家生活,或者舒服地搓著麻將,或者找鄰居聊天,或者就守在電視機前沒日沒夜地看著她喜歡的韓劇、宮廷劇、現代愛情劇……但她卻毫無怨言地選擇了和我們住在一起,幫我們帶孩子。

如果不是她的一雙手,我該如何度過孩子剛落地時手忙腳亂的階段?如果不是有她的細心照顧,我在上班之后是否還得將孩子托付給保姆,然后成天為如何處理與保姆的關系煩心?如果不是她的勤勞能干,我還能像現在一樣每天下班之后就能吃上熱乎乎的晚飯嗎?

既然這樣,我又何必計較我所看不慣的婆婆在一些育兒細節上的問題呢。她不喜歡給奶瓶消毒,而是用熱水過一遍就算完事了——算了吧,換成我自己,我也會這麼干,兒子不是一樣健康地長大了;她喂孩子吃飯的時候喜歡用嘴把飯吹一吹,還曾經用嘴唇去試試飯菜燙不燙——沒有關系,我跟她提過一次這樣不衛生,她后來就很少這樣做了;鄰居有人過世了,她把一把剪刀放在窗戶上,還在孩子的嬰兒床前放了一把掃帚——哦,這確實是封建迷信,但老人家要這麼做就讓她去吧,跟她說一聲記得最后要把剪刀收好……

兒子如今已滿3歲,而婆婆已經跟我們在一起生活了4年。別人問我,婆媳和睦相處的秘笈是什麼,我說,小輩心存感激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礎。我感激婆婆,不僅僅是因為她給予了我們這個小家庭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她是我愛人的母親,孩子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