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有關國人安全感的深度調查顯示,高達96%的網友認為自己沒有安全感。以下四件事,讓我們覺得“最沒有安全感”。
食品安全 “從大米里,我們認識了石蠟;從火腿里,我們認識了敵敵畏;從咸鴨蛋里,我們認識了蘇丹紅;從奶粉里,又知道了三聚氰胺……”這則廣為流傳的順口溜,透出了人們對目前食品領域最大的擔憂。
婚姻安全“小三現象”已經成為對婚姻安全的重要威脅。社會對此的寬容度正在增加,傳統的婚姻觀念正在受到考驗,嚇得很多人在婚姻殿堂前踟躕不前。
生存環境 “不是一定要嫁個有錢人,但是起碼要能保障生活質量”……房子、車子、愛情,對于多數仍在理想道路上奮斗的人來說,雖然不能說是奢侈品,但至少還有些遙遠。
職業安全“前程無憂”進行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67%的職場人經常會產生不安全感,21%的人偶爾會有不安全感,僅有2%的職場人毫無不安全感。對于老員工而言,“沒有發展前景”、“辦公室政治”都是影響安全感的重要原因;對于職場新人來說,“難以融入團隊”是令他們不安的最大困擾。
愛存錢、托關系都因缺乏安全感
無論外表如何光鮮、工作生活如何波瀾不驚,我們心底里的不安和惶恐卻與日俱增:很多人進了餐館,總是去找靠里且面向門口的座位,心里才會踏實;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檢查一遍門鎖就難以睡著;穿沒口袋的衣服時手不知往哪放;防盜門越做越厚,防盜網拆了又焊……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深心理咨詢師劉寶鋒表示,一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習慣,其實都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愛存錢。日本野村證券公司的首席國民經濟學家保羅·舒爾特指出:“中國的儲蓄率比全球平均儲蓄率高出100%還多。”儲蓄率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危機意識,內心越覺得不安全,才越愛存錢。找關系。沒有單位就會心慌,辦事找不到熟人就會焦慮。
在中國這個“關系”社會,同學、同事、同鄉、同行利用各種關系網捆綁在一起,恰恰說明我們內心沒有安全感。亂插隊。不愿意排隊一向被歸結為“素質”問題,其實也是內心不安的表現。排在后面,人們害怕買不到票,坐不上車、得不到服務,由于擔心自己的利益沒有保證,內心焦慮,才會爭搶有利位置。窺探隱私。喜歡聽八卦、傳謠言,樂此不疲打探和討論別人的婚戀、收入、職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己心里不踏實,所以會轉移注意力去探別人的“底細”,以得到變相的安慰。
不知足、太孤獨讓人不安
亞洲積極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汪冰認為,缺乏安全感,說到底,是因為無法預知和掌控會發生什麼,所以會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的想法。現代人缺乏安全感,主要有5個原因:
生活成本高。飆升的房價、物價等,帶給人們巨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好不容易買了房子車子,有了暫時穩定的收入,可貸款帶來的經濟壓力,同樣會引起強烈的不安全感。
競爭激烈。現代人隨時都努力超越別人,恐懼被人超越,在只能勝利的職場,沒有人會有十足的安全感。所以我們努力的獲得各種成就,但是成就越大就越害怕哪一天失敗了,是否既得的一切也將不復存在。
內心孤獨。先進的社交生活手段,人口的頻繁移動,讓現代人有了更大的社交圈子,同時每段關系的深度和長度卻大大降低,靠譜的朋友越來越少。
不知足、愛比較。20年前,人們對安全感的渴求可能還僅限吃飽穿暖,可現在,有了小房子,眼饞別人的大房子;有了工作,想換更好的……什麼都是“別人的好”,導致心里總是七上八下。
缺乏信念。在經過20多年沖刺般的財富賽跑后,一些人除了賺錢,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標與追求到底是什麼。缺乏信念與理想,使內心難以找到平衡,變得越來越彷徨、迷茫、不安全。
找不到歸屬感。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在異地工作生活,沒有固定的居所又沒有親人在旁,一旦生活中出現波瀾和挫折,很容易感到孤獨,引發不安全感。
如何加強安全感
少點欲望。我們可以從簡化生活開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降低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讓自己不去關注名利等需求,而是充分享受內心的安全體驗。
靈活處世。如果總是用固定的方式來應對世界,當面對陌生的環境、新的生活變化時,很容易無所適從,進而被打垮。因此,積累更多的心理經驗和應對模式,可減少恐懼感。
多交朋友。好的人際關系能給我們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與滿足,也能在困難的時候幫到我們。最好的保險不是存款而是有幾個真心實意的好朋友。同時,研究表明,助人行為可以顯著的改善焦慮情緒。
別太挑剔。不可否認,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讓我們擔心的事情,但是如果過于渲染這種擔心,就會成為心理負擔,束縛手腳。對于生活,最好不要過分挑剔。
找些“幫手”。女性和老人更容易產生不安全感。英國心理學家建議,這類人可以隨身帶個手提包,給自己一份踏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