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心態 拒絕做“心理奴隸”

解夢佬 0

目錄:

第一章:職場“心理奴隸”的5種類型

第二章:調節冬季情感失調癥五方法

第三章:研究發現貪吃是為尋求心理滿足感

養生保健專家介紹說,有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郁、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這在醫學上稱之為冬季情感失調癥,多見于青年,尤其是女性。

職場“心理奴隸”的5種類型

職場中常有這5種“心理奴隸”,比照一下,自己是不是屬于其中呢?

1、“別人怎樣想”的奴隸

這種“心理奴隸”最普通,對創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壞性,多見于心理不成熟的人。“我多說話,別人就會認為我愛出風頭”、“我做那件事,別人會嘲笑我”……這種“別人”式的想法使之成為“別人”思維的奴隸。大部分這種“心理奴隸”還會去傾聽不夠資格的人的忠告,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創造力。

對策:

①如果你在模仿他人之后能感覺到快樂,不妨盡力去模仿。否則,你就應該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②理智地面對別人的另眼相看、批評指責,因為職位越高,被人當作閑談對象的機會也越多,被批評的機會也越多。

③與敢作敢為、樂于助人、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2、“注定失敗”的奴隸

這種類型的“心理奴隸”缺乏自我意識,認為自己很渺小,無法真正看清自己。他們經常抱怨“我沒有好機會”、“我將會失敗”、“周圍的人都在跟我作對”、“領導沒有看重我”……其實,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發展,當一個人想要怎樣時,他就真會變成那樣。

對策:

①經常使用良好的、積極的、建設性的語匯暗示自己,就會增強自信心。平時盡量從“為什麼能做到”方面著想,而不應圍繞“為什麼無法做到”打轉。

②腦子里經常想著“我將要成功”、“我是一位勝利者”,這會增強必勝的信念,并努力尋找各種“有助于成功”的方法。

3、“為時太晚”的奴隸

這種“心理奴隸”通常認為在某一年齡階段時就應當做某事情。

比如有的認為自己錯過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現在進退維谷、騎虎難下,只得聽天由命。

有的認為自己26歲已經太大了無法再進大學深造,有的認為自己40歲了,無法再婚。

對策:

①不要理會年齡的限制,并從生活中尋找鮮活的榜樣。

②不能茍且偷安。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

4、“安全感”的奴隸

許多人寧愿吃“大鍋飯”也不愿改革,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奴隸。

缺乏想象能力是“安全感”奴隸共同的心理特征。

其實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生存、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奮斗、不斷消除不安全感的過程。

對策:

①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②因為有風險才會有攀登,有困難才會有突破,有壓力才會有奮起,有風浪才會有搏擊。因此要學會面對種種困難和罕見、未知的事物。

5、“過去錯誤”的奴隸

心靈被過去的失敗創傷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嘗試是其主要特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他們因失敗而灰心喪氣,不懂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過去錯誤”的奴隸會損害人的探索能力,讓人裹足不前。

對策:

①將失敗看成一種投資,就不覺得是損失了。

有人說愛迪生為了造出第一個實用的電燈泡失敗了9999次,但他本人則認為自己發現了9999種無法適用的方法。

②如果能及時覺察出錯誤,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錯誤。

調節冬季情感失調癥五方法

一是加強營養。

寒冷環境中,體內氧化過程加強,肌體需要高熱量,而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缺乏,既影響人體抗寒能力,又影響人的大腦功能和情緒。

所以,冬季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豆類、花生和動物內臟等。

二是加強飲食治療。

飲食方面要多吃熱量高、有健腦活血功效的食物,如羊肉、牛肉、乳類、魚類,并適當飲用一些茶水等飲料。

通過調整飲食仍不能改善癥狀的,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擇藥物治療。

三是精神調養。

抑郁癥患者要積極地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多聽聽音樂,讓美妙的旋律為生活增添樂趣。

同時,要多參加各種娛樂活動,結交新朋友,以激起對生活的熱情和向往。

四是進行運動。

通過體育運動,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明顯增加,從而保證大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應,使人精力充沛。運動還能減輕因植物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的緊張、焦慮、抑郁等狀態。

五是要多曬太陽,延長光照。

冬季光照時間較短,是產生抑郁的重要原因。

研究發現,當夜幕降臨時,人體大腦松果腺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影響到人的情緒,而光照抑制此激素分泌。

因此,延長光照可防止和減輕冬季情感失調癥,也有益健康。

研究發現貪吃是為尋求心理滿足感

報告說,追求美味享受或心理原因造成的飽餐和痛飲行為造就了今天西班牙40%的胖子。

現在,冰箱在家庭普及,超市的規模擴大了一倍。西班牙薩拉戈薩市醫院精神病學醫生佩德羅·曼努埃爾解釋說:“胡吃海喝的風氣助長了飲食的附屬目標,即吃東西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尋求愉悅。”

報告說,通常新生兒在母親溫暖的懷抱中吃下第一口食物,當饑餓感消失時,嬰兒會感受到極大愉悅,這種愉悅和母親溫馨的體味以及殘留在舌尖上的食物味道和觸覺聯系在一起,于是食物和享受的感覺就永遠地留在了記憶中。

最近,科學家開始了新的研究,以辨明饑餓感和胃口之間的區別。饑餓感的產生是為了保障個體的生存,胃口則可定義為吃喝食物直到感到滿足,而飲食病癥的根本誘發因素應該是類似于渴望和痛苦一樣的情感因素。因為尋求愉悅的原因,醫生拒絕將暴食癥歸類為飲食病癥,盡管他們也在努力避免暴食癥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

科學家希望找到負責人們在餐桌上行為的蛋白質,現在這方面研究已大有進展。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蛋白質分為兩類,一類刺激人的食欲,另一類延緩吃喝過程并平衡脂肪的長期儲存。

但為什麼人們想吃東西時會選擇吃好吃的糕點、糖果而不是水果呢?根據研究,人在真正饑餓狀態下愛吃咸味食品或乳制品,在悲傷和焦慮狀態下則偏愛甜食。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肯特·貝里奇說:“抑郁會刺激大腦中的激素機制,促使人們過量吃喝。”實驗顯示,對老鼠注射大劑量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與抑郁癥有關)會令老鼠對糖的嗜好增強3倍。此外,大腦中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會減弱人對誘惑的抵抗力。

心理學家解釋說,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例如快餐,會刺激大腦產生愉悅物質。因此比薩餅、飲料、薯片和熱狗才令人嘴饞。

報告說,當快餐和甜點成為家常便飯時,人體內的脂肪會增加并逐漸改變激素的功能,從而改變饑餓和滿足的過程。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心理學,需要懂得一些心理學只是,也需要心理醫生,但是并不意味著自己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結語:生活中磕磕碰碰,起起伏伏,都會導致內心的不平靜以及負面情緒,關注心理,想要更了解自己,了解他人。